网媒社:http://www.shb021.cn/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依时代而改变,城市因教育而发展。伟大的教育家卢梭说过: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教育了。 教育,作为孩子未来人生的成长基石,对一个家庭至关重要。
教育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从全国范围来看,城市之间的较量,根本而言还是拼综合底蕴,不止是经济,教育同样是重要的影响力指标。而单独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看,有高校配套的区域,相对来说它的发展前景也更为可期。 一方面,人才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正所谓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有什么样的人才,将决定城市发展的格局与潜力。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能够使城市在如今广纳人才的潮流之下抢占先机,为城市发展储备强劲动力。 另一方面,高校往往决定了城市实力。如2017年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宣布设立第二个北美总部的计划中,高校则扮演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亚马逊对外公布的入围第二总部20强候选名单中,全都是高等教育发达的城市,足见人才因素在这场 选址大战 中的重要性。 城市教育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教育的发展让城市保持充裕的人力资本,为城市积蓄丰富的生产要素,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助推了经济增长。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形式的教育所形成的劳动力资源,为重大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和普及运用提供了基础,也促进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合理开发和有效配置,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知识和人力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城市的教育,只有受过更多教育的高素质劳动者,才有能力理解、消化和吸收新技术,才能将知识转换为社会生产力,才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教育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基础条件 教育使人力资源不断增值,进而推动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美国经济强盛不衰的主要动力,来自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发达的教育水平以及先进的教育发展战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 巴罗对98个国家和地区入学率与人均GNP增长率之间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国家综合实力的差异,主要不是由资源禀赋、物质资本引起的,而是因为各自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的不同。可见,教育对城市的生产能力、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全面进步都具有重要影响。 城市教育是传播现代城市文化的有效载体 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在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活动。现代教育作为一种科学与人文交融的精神存在,是传播新观念、新思想的重要载体。教育作为传递知识和经验的一种手段,不仅使人类文化成果逐步地积累起来,走向更高的水平,还能使文化科学由少数人掌握变为多数人掌握,使之普及和推广,从而提高整个社会文化科学水平。面对多元复杂的文化构成,现代教育不仅能够保持文化的张力,还能帮助市民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建立对城市文化的认同和信心,积极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明。 教育打开城市发展大门的关键之匙 世界著名建筑家贝聿铭先生曾说过,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而对一个城市的规划而言,最重要的可能应属教育。常言,教育是一个城市的进步的灵魂,良好的教育体系和资源,首先对城市的经济水平有着直接作用。站在经济投资的角度来看,教育的回报率往往相当惊人。 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研究表明:一个城市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一年,这个城市的居民收入将提高大约21.9%。对教育的投入将直接作用到城市的经济发展之上。另外,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根据数据显示,从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对城市的回报率逐年上升,从1978年的-0.642%到1987年的3.707%,再到2010年的8.6%,在控制了年龄、年龄平方、性别、民族和婚姻状况后,一年教育水平的提高会平均提高工资水平13.2%。这种日常看似不显性的回报率,却是真正促进居民生活水平及城市发展水平的关键。 另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育和交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以一定的时间、经济为成本,通向另一处 目的地 ,只不过一个是物理层面,另一个则不明显。站在城市的角度来看,好的教育如同高铁,具有虹吸效应,周边城市的优秀人才逐渐向中心城市聚集,带给区域中心各种优质资源,而优秀人才集聚,又反作用于城市,导致城市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实现教育和城市的共振。 梁启超先生所写的《少年中国说》文中写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下一代,也是一个家庭、社会的延续。教育强,则城市兴!从种种的发展先例来看,教育对城市的发展作用不容小觑。 教育,一座城市的魅力与未来 教育是立国之本、民生之基,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弱,核心是科技,关键在人才,教育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教育资源常常成为一个区域吸引高端人才落户的重要筹码,优质教育资源是撬动城市发展的杠杆。城市经济的成功很大程度归功于对教育的重视,教育才是城市的最优资源。 北海教育质量即将 升级换代 北海的 缺憾 2016年北大清华高考录取北海仅1人,近三年为0 据资料统计,2016年北大、清华录取广西的考生达153人,录取的考生人数前三强分别为柳州、桂林、南宁。其中,北大、清华录取柳州的考生43名,桂林32人、南宁29人、玉林12人、河池10人、贵港11人、百色6人、来宾2人、贺州6人、钦州1人、北海1人。长期以来,北海的教育市场虽然庞大,但与广西及其他地市相比较,差距不小,品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一项统计显示,北海每年小升初流失约2400人,占当届毕业生人数9%,初升高流失约12000人,占当届毕业生人数49%。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速,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势逐渐展露,无法满足老百姓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外流现象严重。教育资源与学龄人口受教育的需求矛盾异常突出,城区内 大班大校 现象十分普遍,教育资源匮乏已成为影响市民教育需求的突出问题。 北海的 骄傲 北海 三三零 工程 由于历史原因,北海海城区教育整体布局不尽合理,大部分学校分布在北海大道以北,北海大道以南学校只有3所,进入21世纪的前十年,几乎没有新建学校。随着北海城市拓展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涌入,海城区公办学校招生压力不断增大,小学生就近入学难问题突出。 为破解这一难题,自2015年以来,海城区共投入4.87亿元,新建海城区第一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二小南珠校区、八小银河校区等4所小学和海城区五幼、七幼、八幼等3所幼儿园,改扩建学校21所,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新增小学学位1.5万多个,幼儿园学位540个。特别是2019年,北海启动了中小学校建设 三三零 工程,这是北海教育有史以来教育民生项目投入最多、力度最大、影响最广的工程。 中小学校 三三零 工程(即北海市从今年开始,在三年内投入30亿元,建设30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是北海市重点民生项目之一。全力推进 三三零 工程项目建设,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完善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全面提升北海教育质量品质档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推动北海教育事业 升级换代 。 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品质教育的新需求,北海还将继续组织实施名校引进、名校长管理能力提升、名教师名班主任引进培养 三名 工程,深入实施 童子功I+N 计划,让更多民生项目加快落地,要用三到六年的时间,努力实现北海教育质量 升级换代 。 2019年,广西 三三零 工程新建学校10所,项目总投资超过9.5亿元。截至目前,已经建成学校7所,3所正在加紧建设中;暖心工程实施项目33个,惠及市直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16所。在去年广西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评估中,北海公共教育服务评价排名全区第二。 截至目前,已经建成的7所学校包括:北京八中北海分校新校区、北海市第十二中学、北海市外国语实验学校新校区、海城区第二十小学、北海市中日友谊中学(一期)、银海区银滩中学建设项目(二期)、银海区六小;还有3所学校正在抓紧建设,分别是:北海市第十三中学、海城区二小南珠校区、海城区八小银河校区。10所新建学校新增小学学位8910个、初中学位7350个,高中学位5400个,总共增加学位2166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