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湖南科技学院教师李科燕
在湖南省永州市的西山脚下,有一座高等学府——湖南科技学院,李科燕是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的一名摄影教师,作为大学教师,十多年来,她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讲课亲切自然,用自己的汗水辛勤培育学生。她的摄影课堂非常有个人特色,将各类职业体验同摄影课程实践项目相挂钩,既让学生们在课程实践中得到了职业素质锻炼,又提升了学生创作能力。课程内容扎实、课堂氛围轻松、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作为摄影教育工作者的她,除了教书育人以外,在自己的专业创作领域孜孜以求,一步一个脚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做学生的好师友
“在大学当了十多年的老师,学生是我最大的财富和最贴心的朋友。他们纯真、善良,富有青春活力和创造力。记得刚到学校任教那两年,跟学生们年纪差不多,我感觉到自己既是他们的老师,又是他们的朋友。我时常会调换角色,站在学生的立场审视自己的授课,是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生活和教学中一路伴我成长。学生们取得的成绩是对我最大的鼓励。跟学生们在一起,生活总是充满阳光。”
“11级国画班学生李林来自甘肃,我当时任他们班的班主任,他在考大学之前,学习美术的时间相对较短,在班级里的绘画功底不算好,人也不是很自信。在我的摄影课堂中,我发现他非常认真,课后也勤学好问,经常鼓励他,借给他摄影书籍看。课程结束后,还把自己的相机借给他,鼓励他多搞创作,并提供各类摄影比赛信息。逐渐的他也获取了多张摄影比赛的荣誉证书,慢慢的他的自信心也增强了,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起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大二下学期,同学们推举他当上了班长。有了班长的责任,他的各科学习成绩也都提升到班级前列,拿到了奖学金,还被评为优秀班干部。毕业后他应聘到杭州一家公司,收入还不错。工作之余拿起相机还为公司做起了企业宣传,摄影成了他的“一技之长”。通过摄影他找到了更多自信和乐趣。过年过节他总不忘了发来信息或打个电话问候老师,时常说感谢老师的知遇之恩,激发出了他的潜能。”
“逢年过节收到学生们的问候与祝福,是我最开心的时刻。每每听到学生们取得成绩了、成家了、立业了、毕业后过的还不错,是做为老师最欣慰的时刻。”
李科燕 《守望瑶山》专题摄影作品之一
二、摄影创作路上的“苦行僧”
摄影的门类有很多,科班出身的李科燕,从大学起就对纪实摄影情有独钟。她选择了最艰难的路,这条路注定是充满艰辛的。2018年她跟随国家艺术基金纪实摄影创作团队来到瑶山拍摄扶贫题材,对于扶贫她有自己的见解:“拍摄扶贫题材不是歌功颂德、不是揭露贫富差距、更不是消费贫穷与苦难,而是正视现实,通过贫穷与苦难反观我们这个国家,观看我们这个民族在困难时候的精神风貌、民族信仰、民族凝聚力等......”
之后,她又数十次前往瑶山。从永州到邵阳再到隆回,还需再辗转数十里才能到达瑶山,交通非常不便,通常是天还没亮就出发,到达时已经天黑了。这里有她牵挂的人和事,有她对摄影不倦的追求。她说,摄影师之所以能成为摄影家,是因为有大量深度有份量并且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为此她把自己活成了“苦行僧”。
由于地理地形原因,瑶山的路又窄而弯又急,一年中几乎一半的天气都有雾。雨雪天气下开车是非常危险的,有些路只能扛着机器用脚去丈量。在一次去瑶山的路上,她的车前轮突然爆胎,差一点冲到山沟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对于一个女子来说,那种无助可想而知;还有一天是雪后,她搭乘当地摄协朋友的车,去往槐花山,雾浓的像一锅米浆,能见度非常低,那时还没有通公路,坑坑洼洼的山路还特别滑,在短短几公里内防滑链断开了好几次,随时有失事的危险,冰天雪地里他们几个人,踩着雪水深一脚浅一脚的步行前往,鞋子裤子全湿透了,为的就是不错失一场古老而传统的民间祭祀。
李科燕 《守望瑶山》专题摄影作品之二
寒来暑往,起早贪黑是常事,风餐露宿也是家常便饭。在常年的拍摄和调查中,李科燕与当地居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当地人亲切的叫她“燕子老师”。 槐花山80多岁的
杨庭录老人,儿女常年在外打工,老伴半身不遂,不能劳作,杨庭录老人身体还不错,还能自己伐木、烧炭、干农活。每次去槐花山李科燕都要去探望他,带去蔬菜水果肉类等;老人家出门一次要走好几里山路,又不会移动支付,经常电话欠费,她就会帮他交上话费,以确保老人家电话畅通。
李科燕 《守望瑶山》专题摄影作品之三
2019年的秋冬,杨庭粉奉葵花夫妇新建的砖房,因多日秋雨冲刷,房子一侧地基垮塌,儿女又不在身边,雨中的两个老人很无助,不知道该向谁求助,冒雨自行检修,她一边安抚老人,叮嘱他们先找个安全的地方休息,一边向当地相关部门汇报。等再次见到他们的时候,房前已经加固完好了。
两年多来,一有时间,不管刮风下雨、严寒与酷暑, 李科燕都会奔向瑶山。 持续记录瑶山大地上的人与事。虎形山、槐花山、茅坳、四角田,岩儿塘、青山坳、周鹏村、万贯冲、老屋场等地遍布了她的身影,共记录下600多G的影像资料。她要“在瑶山开一个小口,挖一口深井”。
李科燕 《守望瑶山》专题摄影作品之四
三、花瑶民族影像志的践行者
我们所处的时瞬息万变,乡村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民族文化遗存正逐步消亡,作为独立摄影师,摄影教育工作者,用影像记录、搜集、整理、抢救和守望乡村文化变迁,为花瑶少数民族建立影像志,是李科燕隐藏在心底的特殊使命。
李科燕的影像不是路过者的照片、不是摄影景点照,更不是以生活条件优越者的猎奇视角,来消费少数民族、消费边缘地区、消费民间疾苦。她的影像平实朴素,没有炫技巧,玩光影。画面上的人物真实、平凡而有尊严;不刻意、不散漫。她作品中瑶山大地的日常带着浓浓的乡愁,深沉、柔软、温和。这些影像背后,是她对普通人命运的记录、对乡土重构的理解,对国家战略与历史变迁的感悟,隐藏着她的立场、观点和看法。是打着她烙印的文化纪实和思想纪实。著名摄影评论家陈小波说,“我们难以寄希望于影像改变多少人的命运,但是影像能够关注别人的命运。纪实摄影家的照片应该写满情感、充满人文关怀的。”李科燕在艰辛的努力和爱的付出中获得了真实而持久的愉快。(江劲辉 谢文喜)
一、个人简介
李科燕,
陕西西安人/西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获硕士学位
湖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摄影专业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摄影教育教学、纪实摄影理论与创作
新闻作品发表于湖南日报、永州日报、新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
国家艺术基金纪实摄影创作青年培养人才
国家艺术基金城市影像档案创作人才培养对象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永州市摄影家协会理论研究部副主任
二、近年参展或获奖情况
《绽放我们的笑脸》《让我们拥抱》 “最美三湘儿女”笑脸征集赛获得优秀奖 2018年1月
“匠采”主题摄影赛,《开心陶匠》获得优秀奖 2018年2月
《虎形山花瑶部落少数民族影像志》入选第三界宁波国际摄影周 2018年10月
《黄河滩区脱贫迁建》(组图)入选“我眼中的脱贫攻坚”影像档案征集赛获优秀奖(由山东省扶贫办组织)2018年11月
《上海上海》系列作品 在松江美术馆展出2019年8月23日
《大山里的孩子》参加第十三届“中国——东盟青年艺术作品创作大赛”被评为银奖作品。2019年9月
《我的家在山那边》参加2019原乡——象州运江古镇国际摄影展2019年9月
《上海上海》系列作品入选第三届国际研讨会暨2019丽水摄影节2019年11月
《守望瑶山》入选第十二届高校摄影教育成果展,被委员会收藏。201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