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消息

酱香台典 传奇春阳

2020-04-18 09:59:06 来源:互联网

 


——走进中国酒都仁怀酒业改革开放40年

40人致敬人物称号获得者·杜春阳的背后

在贵州台典酒业集团有限公司,不难看到一位满头雪发、鹤颜银须、体态健硕的老人在车间穿梭,不时还干起了粗活。这位老人叫杜春阳。他始终不忘初心,76岁了仍肩负着公司技术总工的重任。杜老一生痴迷酱酒,悉心研习酱酒工艺。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他用不倔不挠的精神,难以言表的辛酸和苦累为公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仁怀酒业发展迈出了空前的第一步,登上了“中国酒都仁怀酒业改革开放40年40人至敬人物”的奖台。

祖业战得战失 自幼伴卖维生

谈及贵州台典酒业集团有限公司,还得从杜氏烧坊说起。19世纪50年代末,战劫后的茅台不只是一片凄凉,更是一片废墟。1862年,遵义盐商华联辉在此重建酒坊,四处寻找流散酒师时,京兆杜氏也顺势回村建起了杜氏烧坊。经杜氏家族的不断努力,杜氏烧坊成了与华氏、王氏和周氏等酒坊齐名为茅台盛极一时的四大酒坊之一。

可惜,好景不长。1935年,红军四渡赤水中的鲁班场战役打响,杜氏烧坊成了红军最前沿的救助点。战争结束,烧坊成了一片废墟。面对惨不忍睹,复建无望的现实,杜老的父亲杜明轩惜别烧坊,踏上了自己凭技艺和苦力换酒,妻子在路边摆摊销售的维生之道。

化嬉酒为喜酒 变帮工为研习

提及母亲的酒摊,杜老记忆犹新。在他的记忆里,母亲的酒摊很是简陋,只有一张长方形木桌、几根板凳及几个土碗,甚至凳子和碗都没有多余的,时常有客人站在一旁品饮。

前来饮酒者除了挑夫路人,大都是附近的乡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杜老很快从躲在摊边自娱自乐的人,变成了模仿各种饮酒动作,逗得大伙乐不合唇的趣童。熟客们见他天真可爱,不时也用饮酒后倍感享受的动作逗他,有的甚至还用手指沾酒抹在他的嘴唇上。

天长日久,杜老从怕闻酒变成了想闻酒,从想闻酒味变成了偷添酒碗。后来,他趁母亲不在之时,还悄悄从坛中舀酒喝。据杜老回忆,那时他才四五岁。

杜老十岁那年,父亲见他喜欢饮酒而又不沉迷于酒,于是把他带到酒坊当起了帮手。在家父的熏陶下,杜老不仅迷上了酒,更是迷上了酒的生产工艺。很多时候,他经常拿着一瓶酒,或者是抬着一碗酒,静静地坐在一旁,边品边回味,边回味边思索。

“嗨,春阳你在干啥?”大伙见他发呆似的样子,不时还故意把嘴凑到耳边疾呼。花不与花红,人不与人同,杜老的父亲当时也没想到,这竟是杜氏烧坊又一代传承人悄然诞生的前兆。

变野果为美酒 从外行成名师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960年,16岁的杜老凭着对酒的酷爱,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悄悄在家酿起了酒来。说他大胆,不只是怀疑他的技艺,而是在那个年代,很多人连肚子都没法填饱,何来余粮供他酿酒,甚至是学酿酒?更要命的是他的做法,完全与当时的政策背道而驰。

为解决酿酒的原料问题,杜老利用闲暇时间悄悄上山采摘野果。名师出高徒,仅在父亲手下做过几年帮工的他,居然一次就试酿成功了,更重要的是品质并不逊色于家父的手作。青出于蓝胜于蓝,很快杜老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甚至可以与家父相提并论的一代酒师。一时间,一些邻居也上山采起了野果,有的还从家中拿来杂粮请他酿酒。

据杜老介绍,当时条件真的很艰苦,没有谷壳辅助酿酒,他只好晚上悄悄到田间捞生产队筛丢的谷壳;没有酿酒的甑灶,他只好用家里煮饭的设备替代;没有检测仪器,他只能从粘度和酒花上判别酒质和浓度。

杜老虽然每次酿出的产量不多,有时十余斤有时只五六斤,但是在那个年代,酒的确是非常紧俏的产品,不是谁花钱都能买得到的东西。

历时三年,杜老不仅熟悉了传统的酿酒技艺,还用柿子和青冈籽等多种野果为原料,酿出了很多质优味好的美酒。通过酿酒,杜老换到了很多粮钱,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可惜,好景不长。杜老私自酿酒的事,很快传到了管理区领导的耳里。在领导的悉心劝导下,为了不被戴上“小资产阶级”的帽子,杜老也只好暂时停了下来。

酿心根深蒂固 回乡暗操旧业

1963年,土地政策逐步放宽,鼓励开荒种地,促进增产增收,有效解决农民温饱的政策来袭。正伺机蠢蠢欲动的他,仿佛如鱼得水,凭借自己健壮的体魄,甩开膀子干了起来。很快小麦、大麦、高粱、荞麦、玉米等都成了他酿酒的原料。

两年下来,不仅农民的基本温饱得到了解决,杜老也赚下了不少的钱和粮。当时白酒的生产和流通,毕竟属于国家禁止的行为,产销过程中,难免会有暴露的风险,或者说被买酒者传言出去的可能。

1965年9月,绵绵阴雨天提前光临了茅台,山川河流全然一片迷雾,泥泞小道寸步难行。杜老估摸着,这天气应该没有领导巡查,是下沙酿酒的好机会。

一天,杜老正借助自然屏障,一鼓作气地下沙时,几张陌生的面孔突然走进了烧坊。面对人赃俱获的场景,他没有作任何辩解,只是道出了生计的苦衷。领导见他态度好,粮食也全部泡了水,扔了也怪可惜的,于是让他写下“不再生产”的保证后离开了现场。

酒坊再次停产,杜老正张罗着养家糊口的生计时,正好赶上遵义85厂对外招工。为防范于未然,惕防他再次造事,1966年,在相关部门的劝导下,杜老依依不舍地离开烧坊,走进了85厂的大门。

1979年,精明干炼,酿酒之心不改的杜老,仿佛又窥视到了什么?不仅悄然辞工返乡,重新操起了旧业,还将“杜氏烧坊”更名成了“仁怀县冠英酒厂”。

“家乡今年收成如何,这个季节回去干点什么?”离开85厂的前一天夜里,杜老一边品着秋高气爽的夜景,一边不停地自问。

机遇只会造访有远见的人,商机更是如此。第二天,他正一路风尘,心急如焚地往家赶时,路边的一片玉米地为他找到了想要的答案。这不仅是玉米收获的季节,更是玉米丰收的好年头,于是他打定了“酿造一批玉米酒,赚到人生第一桶金”的主意和决心。

说时容易做时难。回到家,杜老发现原来简陋的设备,已经被风霜雪雨折腾得破烂不堪。收购玉米的季节转眼即逝,没有设备怎么收粮酿酒?

前车之迹后车之鉴。杜老认为,如果请人制作设备,仿佛又显得有些张扬。万一传出去,恐怕还没起事就已经惹事了。自己做吗?像打造甑子这类的活他又从未干过。

小心驶得万年船。思来念去,杜老作出了白天抽空试制设备,晚上外出收购玉米的决定。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里,杜老通过不断摸索,完成了对甑灶的四次升级改良,实现了从每次50斤玉米提升到了300斤玉米的酿造能力。

随着产量的逐渐提高,冷却水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实现人生的目标计划,杜老不仅白天要依旧出工,晚上还要到400余米远的地方挑水。

完成这项工作,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更离不开钢铁般的意志。一晚下来,杜老至少要挑到50余担水,往返行程近100公里。每晚干完这些活不仅衣衫湿透,有时甚至连裤子都扭得出汗。

好在85厂发的工作服大套,避光效果也很好,晚上穿着出行不仅不容易被人发现,两只衣袖还可轮换地当擦汗的毛巾。挑水过程中,大多都是借助微弱的月光前行,非要用手电筒时还得用手帕蒙住玻璃,以免电光太强被人发现。

象杜老这样的干活方式和耐力,不说放到现在人的生活中,就算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估计也没有几人吃得消,而他却一干就是四年。

脱掉灰色外衣 难忘一生节点

从媳妇熬到婆婆不容易,没有期限的等待更煎熬。1983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吹响,农转商已成了百姓名正言顺的营生。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贵州大地,望眼欲穿的杜老告别了灰色的营生。从此,不需要再躲躲藏藏,也不用这么辛苦,可以甩开膀子,大张旗鼓地干起来了。然而这一年不仅成了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一年,也成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年。

这一年,杜老告别了作坊式的地下生产经营工作,实现了仁怀县冠英酒厂年产30余吨的升级改造。他的等待和努力,不仅把作坊大张旗鼓地变成了酒厂,还成了茅台镇最早的四家酒厂之一。

当时,茅台镇的酒厂规模大小不等,实力参差不齐,像现在这样分工明确,配套俱全的几乎没有。大多数酒厂都是一个人,产销过程中既要扮演老板的角色,还要包揽工人、财务和驾驶员等岗位的全部工作。当然,杜老的酒厂也不列外。那时,他的孩子们都还很小,一个人不仅要酿酒,还要打理养猪场,一天忙得不亦乐乎。

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各地机构设置均不健全,行政职能划分也不明确,行政执法更谈不上规范,很多规费都是由大队,甚至生产队代征代收。年轻气盛的杜老,一向说话直来直去,不知是得罪了什么人,还是有人故意坑他。他明明把400元的税费交给了时任大队领导,相关部门则硬说他没有交,并以偷税漏税为由,不仅在全县张贴了批斗公告,还把他拉到鲁班游街示众,挂牌批斗。

消解心中顾念 深谋企业发展

为鼓励农民创业,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81号文件。对照文件,杜老也算是仁怀县首批创业之星,不但有酒厂,还有养猪场,收入早已突破了万元大关,理应成为国家扶持和关注的对象。

当时还没有自来水,解决酒厂冷却水的问题,一直是杜老多年来倍受折腾,又煞费苦心的事。一天,他在厂门口挖蓄水池时,正好被下乡调研的时任县委领导碰见。一向直来直去的杜老,直言不讳地对领导的提问进行了回答。领导了解情况后不仅没有批评他,还当场对他的想法和做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人直有人逢,路直有人走。也许这就是直爽人的好处吧!经过与领导的坦诚对白,杜老不仅成了县委政府关注的焦点,他的企业也成了领导三天两头视察调研的对象。

为深入落实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快速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同年10月26日,国家组织了召开了“全国农村专业户座谈会”。在县委政府的极力推荐下,杜老应邀进京参加了座谈会议,并获得了仁怀首个全国“万元户”的表彰。

“天啦!期盼了20余年的春光终于照在了我的身上!”会议结束,杜老如释重负,深深地吸了口气,情不自禁,感慨万分地说。杜老认为,会上领导讲的,专家说的,国家鼓励做的,全然与他的期盼和做法不谋而合。

从北京回来,杜老又对会议精神及领导和专家的讲话进行了全面的回味和梳理。在此过程中,他不仅多次情不自禁地笑了,还对自己前卫的思想心生敬佩起来。从此,杜老也仿佛消除了心中的所有疑虑,很快完成了“仁怀县冠英酒厂”的正式注册手续。

挑战空前殊荣 引领民企方向

1985年10月10日,经县委政府推荐,杜老以仁怀县冠英酒厂为主体,“酒乡窖酒”为品牌,作为仁怀民营酒厂的代表赴京参加农牧渔业部全国乡镇企业产品展销会,并拿走了贡献奖。此奖成了新中国成立后,仁怀民营酒厂中首个国家级奖项。这不仅填补了茅台镇民营酒厂殊荣榜中的空白,更为众多民营酒厂的发展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的基础。

同年,杜老也因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贡献突出,当选上了仁怀县政协委员。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他生产的“真品原浆酒”也被特许为贵州省政协定制专供酒。

为便于“酒乡窖酒”的品牌运营,1990年1月,经相关部门批准,杜老将“仁怀县冠英酒厂”正式更名为“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酒乡窖酒厂”,2003年,该厂的“怀冠·酒乡酒”通过“国家质量卫生安全全面达标食品”认证。

杜老一生酿心不改,悉心研习酱酒工艺,探索酱酒秘密,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为台典酒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仁怀酒业发展找到了方向,迈出了极具有代表性的第一步。当然,相关部门和业内人士也没有忘记他,2019年1月,76岁的杜老还被授予了“中国酒都仁怀酒业改革开放40年40人致敬人物称号”。

杜老膝下有两个儿子,长子杜富杰,次子杜江涛。为将企业和酱酒工艺发扬光大,兄弟两高中毕业,均被安置到酒厂当了工人。2005年8月1日,年迈花甲的杜老见两个儿子羽翼丰满,完全能够挑起酒厂的重担了,于是便下发了交接令。杜老虽然把光大酒厂的重担交给了杜富杰和杜江涛兄弟两,但是一直过着退而不休的生活,至今仍肩负着公司技术总工的重任。

像杜老这样不忘初心,痴迷所爱,不倔不挠的人,如果在每一个行业多有几个,又何愁行业不发展,经济不腾飞!

2005年,杜老将光大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酒乡窖酒厂的重担交给了杜富杰和杜江涛兄弟两,转眼十五个春秋过去了,现在公司已走向了集团化的发展领域。欲知详情,敬请关注系列报道之二。

了解更多酱香酒的文化,知晓更多酱香酒的知识,领悟更多酱香酒的真谛,敬请关注《春阳说酱酒》。土黔生家将会在杜老的指导下持续推出!(来源:土黔生家 余昕 曾亚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