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田开启了我向内走的路。这一路,成就感有多大,困难与挑战就有多大。各种各样的意外接踵而来,“凤凰涅槃”之前对我来说是个词,而现在是真实的体验。我想没有谁为了“浴火重生”要去灼烧自己,可事实是,痛苦确实带来了重生。
当我们内在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扩大,走出既往的格局模式,不再忙碌于一件件的事情,更多地看到彼此,一切就都不同了。
——早早田创始人 黄莉
黄莉,早早田联合创始人、早早田总校长、12岁男孩和8岁女孩的妈妈、实践爱和自由教育9年
我的故事:早早田的诞生,不仅仅因为孩子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创办早早田?
一开始我会说是为了孩子,后来认为是为了自己,现在看来或许这就是要发生的一件事,不是因为某一个具体的原因。
我父母是中学老师,我从出生起就跟着父母住在校园里的教师宿舍里,我是在校园里长大的孩子。
早晨伴着学校广播的“希望的田野上”这样的歌曲起床,晚上跟着爸妈在老师的办公室里学习。假期时,空荡荡的教室是我们这群老师的孩子们捉迷藏的好地方,学校的图书馆足够打发童年时精力最充沛的时光。
工作后分配到一个机关单位,本职份内的工作并不多。做完那些工作干什么?一杯茶、一张报纸,试了试不是我想要的。闲得实在无聊,就去考试,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就是那个阶段通过的。
再然后,我离开了这样旱涝保收却也一眼望到头的铁饭碗单位,独自到了上海工作,接着又在上海评了个高级会计师。
包括在我结婚怀孕后,先生询问我是否愿意跟他回厦门时,我想的也是:回厦门挺好的,这样我生完孩子后,刚好可以去厦门的会计学院读个硕士。
那十几年,我只想努力让自己的专业能力更强一些,做一个优秀的职场经理人。
但孩子的诞生对一个家庭、一个妈妈的影响是我始料未及的。初为人母,什么事都是第一次,忍受完剖宫产伤口的疼痛后,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一夜一夜再也无法安稳的睡眠。
我跟所有的妈妈一样,那段时间孩子夜里如果一觉能睡得久一点大概就是我最幸福的事了。
面对这样一个小生命,发现所有之前储备的知识一点用都没有。孩子湿疹了怎么办?一直吐奶怎么办?睡觉常常醒来怎么办?大一些的时候不爱吃饭怎么办?快两岁了说话还不顺畅怎么办?先生看起来什么忙也帮不上怎么办?
简直没有安心的时候,生活好像就是由一个个问题组成的。
好强的我,遇到这些困难时更多的是请教书本,真的是大家说的“照书养娃”。很快我就发现,照书养娃看起来合理可行,但实践中并不是那么回事。
记得我为了让孩子有规则意识,我照书上说的要求孩子玩完玩具学会归位,可我忽略了一开始的时候要带他去做,而不是只让他去做。
孩子两岁左右时,为了让他把玩具归位这件事,我歇斯底里了好多次,即使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是我自己的情绪,跟孩子的行为没有关系,我也知道这样做不行。类似的事不知道还做了多少,真是一地鸡毛。
那段在家庭失控的日子里,我还是挤出时间考了厦门会计学院的硕士。每到周末,我都要去上学,美丽的厦大校园和会计学院成了我短暂的避风港。
成人的世界看起来有序得多,与同学之间、老师之间,彼此可以有礼有节、可进可退,很自在。
但当我回到家里,真实地面对孩子,这个跟你紧密相连的小生命,所有的困惑仍然在那里。养育孩子,是当时的我觉得最不容易的一件事。
孩子两岁多进了幼儿园,爱和自由教育的创始人孙瑞雪老师来厦门开公益讲座,我刚好负责接送孙老师。
我至今还记得在机场接孙老师的那个夜晚,她背着双肩包从候机大厅里出来,老远就看到她脸上绽放的笑容,那种一下子让人想贴近、没有任何陌生感的笑容,灿烂又纯粹。
作为一个成年人,天天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我们习惯的是带着适宜的面具来往,彼此不远不近就好。一下子就感觉到一个陌生人十二分的温暖与接纳,那种感觉是很新鲜的,是个全新的体验。人和人之间原来还可以这样?
这唤醒了我一直以来,对人与人之间可以更有连接、更有爱的渴望。
我记得当年陪伴我妹妹度过了她许多的重要时刻时,对自己能够支持她而感到的喜悦;在我自己还没有孩子时,看到朋友替代她六岁的孩子穿鞋子,孩子感到无奈时,我的难过;看到一位朋友每天焦虑地陪着孩子做作业,孩子无助惊慌时,我的心疼;后来在我自己有了孩子后,看《幼儿园》纪录片,看到那些被托管在幼儿园一周的孩子等待爸爸妈妈的那种焦急担心时,我的伤心等等。
我是个敏感的人,但之前我的工作更多是跟数据打交道,统计数据、分析数据、给出建议,我想做得更专业,但没想过自己喜不喜欢。
如果我更在意的是人,有什么工作是跟人相关,跟爱相关的吗?孙瑞雪老师让我看到了一种可能。
因此,我觉得是许多综合的因素在推动着我,自身的特质、成长环境、一个妈妈的身份、遇到一位吸引你的引路人等等,让我放下了十几年的专业积累,像一个小学生一样走到教育这条路上来,重新学习行走。
▲2015年,在爱和自由教育机构20周年纪念会上演讲
▲早早田的老师们与孙瑞雪老师合影
开启教育这段新的历程,我最先接触的是孙瑞雪老师《完整的人》工作坊。八天的时间里,孙老师带我们将爱和自由教育中“完整的成长”教育精神,通过音乐、舞蹈、电影、纪录片等等形式去感受人的身体、感觉、情绪、心理、认知、精神是怎么一回事,带我们去看人各个阶段的生命特质。
八天的工作坊期间我常常泪流满面,内心无数次地被触动。
看到BBC纪录片《人之初》中那个孩子刚刚学会走路的那一瞬间,脸上突破自我的满足的笑容,我为生命那么天然地追求成长而感动地流泪。
看到电影《蒙拉丽莎的微笑》里,一位女生面对另一位女生的辱骂,反而把她揽入怀中拥抱了她,而那位辱骂她的女生在这样接纳的拥抱中,终于释放出自己对生活的愤怒和无助,两人相拥而泣,我为人性如此之美而流泪。
看到纪录片《走钢丝的人》中菲利普走到钢索的一头,面对一群赶过来阻止他的警察们,调皮而优雅地转了个身,又回到了钢索的中间,甚至在空中躺了下来,跳起了舞蹈,我为生命可以如此自由而流泪。
这次的工作坊密集地打开了我各种各样的感觉,让我对生命有了更丰富、精微的认识。
也是在这一次的工作坊里,我们又一起看了纪录片《幼儿园》。带着教育的角度去看时,幼儿园里老师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老师处理的方式,孩子在这之中内在各种各样心理的变化、茫然与无助,许多父母对自己孩子内在需求的无知,更加击中了我。
这个纪录片拍摄于一个省级示范幼儿园,这是一所大家公认的高标准幼儿园,是所好幼儿园。可什么样的幼儿园是真正的好幼儿园呢?
那时的我慢慢清晰:好的幼儿园是懂孩子的、有很多爱的、能够平等对待每个生命的幼儿园;是和家长站在一起呵护孩子、陪伴孩子成长的幼儿园;是敞开的、接纳的、可以不断自我学习成长的幼儿园。
它可以小一点,但一定要温暖,就像泰戈尔说的“让我的爱像太阳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当时,我在心里种下一个愿望:我们在厦门可以从一所小小的幼儿园开始,建构一个爱和自由教育的学习平台。当这个平台吸引到更多的家长时,我们就邀请孙瑞雪教育机构来厦门办一所规模大一点的幼儿园,这样我们就可以造福更多的孩子和家庭,这会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当我和几位朋友聚到一起筹划这所小小的爱和自由教育幼儿园时,想给她起个名字。大家在纸条上写上自己最喜欢的名字,然后投票表决选哪个。
我在纸条上写下“早早田”三个字,因为我想以后大家读早早田三个字时,在心里会有这样一个画面:我们的孩子,就像早晨田野上的鸟儿一样,在欢快地歌唱。
大家投票通过了这个名字,“早早田”就这样诞生了。
▲2019年,早早田暖冬感恩会
我们的教育:九年来,我们都在做什么?
从早早田诞生至今,九年了。对做教育来说,九年时间不算长;但对人的一生来说,九年时间不算短。
这九年,我们都在做什么?
前些天先生推荐马云在云谷学校家长会的一个演讲给我看,说马云演讲中说的和我们做的很一致。我没怎么在意,也没去看,大道至简、殊途同归,是一致的也很正常。
之后,有一位之前在早早田工作的朋友,也分享了马云的这篇演讲,并且说马老师说的就是她想要的教育。我就有点好奇了,朋友在早早田工作了半年没有感受到的,但是听一个演讲却引起了共鸣,马老师说的教育是什么样呢?真的是我们在做的吗?
我点开演讲视频,认认真真地把它看完。看完演讲,我很高兴又有点感慨。
高兴的是马老师说的云谷学校的教育目标确实和我们是一致的,并且就是我们一天天在做就会达到的目标。看到这位商界大腕在研究教育,还和我们同频,有种多了个好伙伴的喜悦。
感慨的是马老师可以把这个教育目标说得通俗易懂,让很多人,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的人一听就清晰明白,这个很厉害。
而我们在说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完整的人”,完整的人指的是一个人在精神胚胎的指引下,在爱、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破译出自己的生命密码,从而活出最丰盛的自我。
这段话,是不是听起来很抽象?一个人在这些方面都能成长起来时,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多了很多需要意会的内容。
在成人的世界里,将抽象的内容具象化,感性的领悟理性化,目标明确清晰,这看起来很高效,也让人更好接受,这很好。但一天天去实践,就像个扫地僧一样无问西东去做,这也很重要。
我们眼睛很容易就看到一个外在的世界,我们的家布置成了什么样子,居住的城市美不美,这个人对我友不友善等等,这些我们都能看到。
但我们的内在是什么样子的呢?它又是怎样每时每刻在运转的呢?从古至今,很多人都在研究我们里面的世界,这并不是一个新事物。但大家的出发点不同,诠释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从一个孩子成长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每个孩子在孕育的最初就有自己的精神意识,也可以说那是每个人的佛性、神性。
那个精神意识里有所有生命共有的真、善、美,也有每个生命不同的,需要这一生去破译的生命密码。破译的过程,就是把我们每个人的本性里真善美活出来的过程。
我们的生命密码,如何才能更好地被破译出来,如何活出每个人的自我与丰盛呢?我们认为需要给每个生命一个爱、自由、规则、平等的环境。
孩子的成长环境有家庭、学校、社会,我们要让孩子在这几个环境里都能感受到爱、自由、规则、平等,这个生命就会活得绽放,实现自我,以及活出真善美的状态。
为什么这么说?
01爱
首先说爱。或许我们会说,我也不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到底是严格的管教,还是去爱他。
我们可以先不去猜测孩子需要什么,我们可以先去感受一下自己的需要。比如说,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挫折了,回家想跟先生说一说,这时我们想先生回馈我们的是摆事实、讲道理,甚至是指责我们,还是需要的是他的倾听、理解和爱? 去感受一下就会知道,每个生命最需要的就是爱,接纳的、无条件的爱。孩子更需要爱,因为生命在这个阶段还没有独自生存的能力,他的环境里有没有爱,往往也在给他定义,能不能生存下去的安全感,以及自己活着的价值感。
一个被真正爱着的孩子,会很有安全感,有很高的自我价值感。这样的孩子会真正的有勇气,内在充满力量,是这些让孩子可以勇敢地面对人生中各种各样的困难、挑战。
什么是真正的爱?我们认为真正的爱是对生命有所了解,是信任每个生命都会自发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是去了解生命的内在需求,去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特点并尽可能地协助到他。
▲老师爱孩子,孩子爱老师,这就是教育的本质
02自由
真正的爱里有自由、平等,还有规则。
这里说的自由,是指每个生命有充分发展自己身体的自由;有去表达、学习情绪的自由;有体验各种感觉获得感受的自由;有足够的空间、时间进行内在心理整合的自由;有通过观察、感觉、自己的整合得出认知的自由;有自己发现真善美的精神世界的自由。 一个身体可以自由成长的人,将会有一个协调、健康的身体状态,也会更有机会发现自己身体发展的优势。
如果我们看过电影《球王贝利》,或者乔丹的传记,不难发现这些在各自运动领域中非常优秀的人,在小时候更多的是在“玩”。先是在玩中发现了兴趣,然后因为兴趣不断地再去玩、去练习。
他们不限时间地点,只要有空哪怕十分钟,只要可以动起来哪怕在街头、在巷子里,都可以“玩”起来。他们也会为了玩得更好去学习技巧,去训练自己,但更重要的是他想玩。
他们通过这样自由的与自己身体对话,而对自己的身体了如指掌,他们的身体仿佛每个部位都能听到内在的指令,心里想了这个动作,身体就做到了这个动作,他们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一个情绪被允许自由表达的人,会很清晰情绪是怎么一回事。情绪是我们内在的一个调节器,它没有好坏对错。我们遇到一些事,会开心、快乐、幸福,或者伤心、难过、愤怒,这是很正常的事。
情绪本身是一个流动的状态,如果我们允许情绪的发生,它就会流淌过去,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但是如果一直不允许情绪的发生,阻碍或漠视它,这就像是给情绪筑了一个大坝,它迟早会有泛滥成灾的时候,决堤的情绪会伤害到他人或者把我们自己淹没。当我们允许情绪的发生,看到它、陪伴它,对它越来越清晰,我们就拥有了对待情绪的能力、管理情绪的能力,也才能看到他人的情绪,帮助他人认识自己的情绪。
一个情绪稳定的人,更有能力看到事情的本质,更早地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会是一个团队的定心丸。情绪自由的人会拥有处变不惊,内在宁静的状态,他们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一个感觉系统被打开、可以去自由感受的人,会有敏锐的观察力,与这个世界连接的、爱的能力,更有同理心。他们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因而发现万事万物的神奇与秘密,艺术、创造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
他们对一件事感兴趣,是真的感兴趣,只要不去破坏这个兴趣,他们自己就会去将它发展到极致。
真正的艺术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去呈现自己内在的感受。他们用音乐、绘画、舞蹈、手工制品等等,去诠释自己丰富的感受,从而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美的、精神的享受。
打开感觉系统去学习,得到的是真实的体验,它会内化在我们的生命里,而不是一个个知识点,学过了考试用过了也就忘记了。
当我们拥有丰富的感觉,我们的内在会很细腻,会同理到别人的需要、感受,会去爱他人。一个爱他人的人,会带给人温暖,有很强的凝聚力。感觉让一个人内在丰富多元,温暖有爱,他们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一个被允许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慢慢消化咀嚼自己的观察、感受、体验,对自己的内在进行整合,这就是给孩子自由去发展心理的过程。
心理的整合是学习必不可少的步骤,需要很多的时间、空间,但我们往往会等不及,认为这样太慢,又不想让孩子试错,于是我们迫不及待地给孩子我们认为正确的观点、方法,并且会强制孩子照我们说的去做。
但孩子如果一直没有机会自己去整合,形成自己内在学习的方式,他就没有真正面对新事物的能力。他的头脑里记得许多别人的观点、方法,但自己一遇到新事物、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了。我们说他的心理已经被教条化、模式化了。
一个心理自由的人,有机会经常对自己的内在进行整合的人,会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节奏,这样的人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时,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不怕变化敢于挑战变化,这样的人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通过自己的观察、感受,经由内在地整合,得出自己的判断、总结,我们认为这是认知的自由。
很多事情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唯一答案,每个人每个阶段对同一件事得出的答案都会不同,这是真相。但我们常常为了考试,为了成绩,只允许孩子得出唯一的答案,这是违背事实的。
尤其孩子在学习当中,他自己得出的认知,比全面的、完美的标准答案要重要的多,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一个生命喜欢自己是被填塞的机器。
自己不断地去突破、去探索,让自己变得更好,这其中带来的自我满足感是任何外在奖励都无法相比的。一个认知自由的人,会一直保持着学习的内驱力,他们会推动事物的持续发展,他们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通过各种各样的体验,自己去发现真善美的精神世界,这是精神的自由。通过他人对我们的爱,感受到爱的温暖;通过对情绪世界的了了分明,感受到生活的真相;通过细腻的感觉,同理他人,感受到善良的意义等等。
真善美的生命状态不是靠记得一个个道德标准活出来的,我们可以一边记得一个个道德标准或法律,一边却管不住自己地去触犯,原因是真善美的这些精神特质没有内化在我们的生命里。
我们以为只要告诉孩子什么是真的、善的、美的就可以了,自己却不给孩子创造这样一个精神的环境,甚至自己就是一个反面教材,却责备孩子不够有道德感等等,这给孩子带来的是一个分裂的精神世界。
一个人如果能够生活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里,习得这些美好的品质,就会是一个真正道德感很高的人。这样的人关心他人的疾苦,人类的共同发展,他们会给社会带来和平、幸福,做真正利益众生的事,他们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03规则
生命需要自由,还需要规则。规则是在一个群体里,为了保证群体里所有的人都能获得最大化的自由而彼此达成共识的约定。
规则的底线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我们要去做的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环境。规则是平等的,比如校园里的规则,不仅孩子需要遵守,老师更要遵守。执行规则时,要带着爱去做,要表达的是客观事实,而不是权威和恐吓。
如果孩子在教室里大声说话,影响了其他人,这时我们要做的是带他意识到这个行为不可以。如果是小小孩,不要用太多的语言,只要轻轻地牵着他的手离开这个环境就可以了。如果是大一点的孩子,就轻声地提醒他请他小声点,因为这个行为打扰了其他人。
不能做的是,吓唬孩子“如果你再这样做,我就生气了”,用权威去控制孩子;或者告诉他“如果你再这样做,警察就过来把你抓起来了”,用孩子的恐惧去控制他。用控制与威胁执行规则,孩子记得的是对某个权威的恐惧与屈服,为什么要执行这个规则并没有内化。
等孩子发现权威暂时不在,或者以为可以躲得过去时,他就会继续那样的行为。
没有内化的规则,对人是没有真正的约束作用的,甚至法律都没办法约束没有规则内化的人。我们说那些贪污上亿元的官员,他会不知道法律是怎么规定的吗?可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04平等
平等是一种很高的文明状态。一个在人格上彼此平等的环境,可以激发出这个团体里每个人最大的真善美的状态,一个爱的状态,这是所有人内在渴望的生活环境。生活在平等环境中的人,会更觉得安全,有更多的创造力等。 爱、自由、规则与平等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每个人成长所需的外部环境。
作为学校,我们力求从各个角度为孩子创造这样一个环境。很多人都知道,做一名新教育的老师不容易。原因是,几乎每一位师范院校科班毕业的老师来到新教育这个环境里,都需要重新再学习。学习怎么爱孩子,怎么给孩子自由,怎么执行规则,怎么平等地对待孩子等等。
在我们的“教师语言行为规范”里提纲挈领地罗列了很多细节,但真正落实下来需要时间的打磨。
爱、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不仅体现在老师与孩子们日常互动的点滴里,也包含在所有的教学设置与教学过程里。
我们的教学有没有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孩子有没有思考的自由,表达观点的自由?我们会不会去欣赏孩子任何的优点,而不是只看他的成绩?我们有没有鼓励孩子们多合作,去看到共赢的优势,而不是让孩子掉在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竞争的、比较的关系里?
有家长说,你们的教材也是用的体制内教材,并没有什么不同啊。是的,现在我们的语文、数学用的是体制内的教材,和很多其他学校确实没有什么不同。
但因为我们与孩子是尊重的、平等的、爱的关系,以及小班制的设置,孩子们可以更多地通过讨论、情景式教学、翻转课堂等等,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孩子们相互之间的学习、主动学习成为可能。
被动的、填塞式的学习很功利,或许短期内成绩可以考得不错,但一考完试就恨不得忘到脑后的情景,并不少见。
前些年,有些学校在高考后,高三的学生在教学楼里撒下的试卷、作业,像漫天飞舞的雪花一样,这样的画面我们都不陌生。
难道高考结束是人生的终点、学习的终点了吗?为什么大家这么迫不及待地要去跟学习告别?
对人的一生来说,考上大学,上完大学离开校园或许人生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而这时的我们已经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这对孩子来说才是真正的危机。
让孩子一直能保持主动学习的状态,终身学习的能力,对孩子来说是一生的支持。
除了语文、数学我们用的是体制内教材,我们也尽量为孩子们提供更适合的学习载体。
比如我们的英文学习就用了更为注重语言学习规律的教学体系,从大量的“听”入手,然后是“说”,再然后才是“写”。打破了我们多年的以学语法为主、以写为主的英文教学模式,避免孩子们学的是哑巴英语、聋子英语。
我们的美术教学更多的是给出一个主题,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们自主创造。在课程中,不仅孩子们在创作,老师也在创作,课程结束前会展示每个孩子的作品,这里面没有整齐划一的颜色要求、构图要求,没有画的对错,也没有比较的高低,每个人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孩子们的创造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会产生。
▲期末美术作品展
音乐教学更多的是带孩子去感受,通过听、看进行音乐欣赏,通过身体去感受律动、节奏。音乐教学不是为了让孩子记得五线谱,会唱多少首歌,而是带孩子们去感受各种声音的美,并将美用声音、用身体表达出来。
▲音乐课
戏剧教学是孩子们表达情绪的一个舞台。孩子们内心被我们忽略的、没有支持到的过往情绪,通过戏剧课程里的设置,孩子们有了一个重新表达的机会,并在这样一个安全释放的过程中让被压抑的情绪流淌过去,身心得以疗愈。
▲戏剧课
我们从幼儿园预科班起就为孩子们设置了讨论课,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孩子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了解别人的观点,看到彼此的不同与共同点。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被越来越拓宽深入。爱是什么?规则是什么?怎么对别人说不?你怎么看校园霸凌?
▲讨论课
孩子的每一次思考,都是一次和自己内在的对话。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认识世界是多元的,这些品质就会慢慢地形成。
我们认为孩子不应该活在象牙塔中。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大自然。近到每天的穿衣吃饭,远到对城市、对社会、对科技、对历史的了解都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
我们从幼儿园最小的孩子起,就设置了主题课程,带孩子学习扣扣子、擦屁股,如何整理桌面等等;还设置了家政课,带孩子学习做美味的食物;每周一次的社会实践课或者共享自然课程,则是带孩子们走出学校,去认识银行、菜市场、博物馆,带孩子们去感受大自然,看到大自然的美和勃勃生机,从而能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孩子们越大,就可以走得更远,对于小学的孩子,我们可以带他们去了解不同的城市、国家,以及最新的科技和历史等等。我们希望孩子不要只会读书,而是会照顾自己、照顾他人、照顾环境,学习看世界,是一个有温度的人。
▲2016年,预科班毕业旅行
▲2018年,五年级期中游学
▲2019年,平潭游学
▲帐篷节
▲每个暑假前的泼水节
九年来,虽然我们说的很抽象,但是我们做的很具体。正是这样一天天地做,孩子们就会拥有马云老师所说的那些特质,甚至超越它。
如果孩子这样的特质还不那么明显,不是我们的方向不对,而是我们践行的可能还不够完善。我们的老师往往对自己要求很高,面对新教育实践中的困难,有时也会感到沮丧无助。
上一周的教师内部培训上,一位师长跟大家说:做新教育会有不确定感、无助感,这是我们的宿命,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个新事物,与许多困难共舞是客观的事实。想清楚了不易是个常态,我们就会放松许多。
事实上,以往我们更多地是在要求自己对孩子要爱、要给自由,但往往忽略了对自己也要爱,我们成人之间也需要爱。我们很少关爱自己,也很难有时间去关爱同事,我们习惯性地只是付出,这让曾经的我们不堪重负。
现在,当我们浴火重生,穿过一层层内心的恐惧,有了新伙伴注入进来的看见与信任,我们得以有机会跳出以往的模式。
这之后,我们要学会更多的“爱自己”,让爱和自由教育也实践在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关系里,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个教育里都能绽放自我,成就自己。
▲2020年7月,首届小学毕业典礼
我的孩子们:感谢他们,是他们带我走上自我成长之路
▲运动会上给获奖的儿子颁奖
在早早田我有两个身份,一个身份是早早田的校长,另一个身份是早早田的家长。我儿子今年12岁,女儿8岁,他们现在都在早早田上小学,一个六年级、一个三年级。
儿子出生后不久,我看了《窗边的小豆豆》、《爱和自由》这样跟教育相关的书籍,在那段照书养孩子的日子里,更多的是纸上谈兵或教条主义。直到有了早早田之后,我才开始一点点地去感受、去实践。
女儿出生是在有了早早田之后,所以两个孩子虽然出生在同一个家庭里,但不同时期下,我和先生的状态,对待两个孩子的方式却不尽相同。现在两个孩子所呈现的特质,会让我清晰地看到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同时我也看到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流动的状态,一切都会变化,一切也都还来得及。就像说:栽树最好的时候是十年前,以及今天。
前段时间我们去幼儿园开家长见面会,因为新的幼儿园原来的家长对我们的教育不太了解,所以我们想带一些孩子的作品来帮助说清楚我们的教育。
时间仓促,来不及准备学校其他孩子的作品,我打算从家里借女儿的作品过去。晚上我想跟女儿借一副她最近画的一张透视素描画,结果女儿拒绝我说:我不想借给你(我们的孩子对成人是可以说“不”的)。我就跟女儿商量,跟她说借她这幅画是为了让一些家长了解我们的教育,她就同意了,还借给我另外几幅让我一起带上。
更让我感动的是,第二天一早我刚起床,女儿拿了一幅新的画给我,说这是她今天一大早起来画的(下图),想让我也分享给那些家长们,还跟我仔细地介绍了画的内容。
▲女儿的画作《麝王蓝冠》
看起来这是一件小事,但在这件事里,我看到了女儿独立不依附成人的能力,她能够有力量拒绝我,同时有能力理解我;我看到了她对我的爱,因为爱,她愿意自发地完成一些事情来支持我;我还看到了她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她希望通过自己不同的画来更好地推动这件事;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她的这些画,看出她的观察力、专注力、创造力。
画画只是女儿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她还对烘焙、种植、学骑车等等很多事情兴致勃勃,看得出来学习新事物对她来说不是一件痛苦、困难的事。如果一个八岁的孩子可以这样享受学习,享受生活,我们是不是更有理由相信,以后的她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一个享受学习,享受生活的孩子
今年暑假,儿子喜欢和我打打羽毛球,先生看到后跟儿子说,要送他去专业的教练那儿学习,儿子不同意。
先生问他:你不去训练,是不是因为担心训练时有竞争,或者训练会很难?
孩子说:不是啊。
先生又问:那是什么原因呢?
孩子说:我打羽毛球只是因为想玩呀,为什么非要学很标准的动作,要打得多好呢?
我一听,忍不住笑了。难道不是吗,本来是一个很好玩的事,为什么非要弄的那么紧张呢。但差不多也是那段时间,儿子知道以后的中考会考跳绳,他就会自己去网上搜跳绳的教学视频,学习怎么配速、怎么抬脚等等,然后自主练习。
我跟先生说:孩子其实心里很清楚,该玩的时候就纯粹地玩,该学习的时候就认真地学。是我们成人有时糊涂,做什么事都带着功利心,哪怕是玩都不让人玩得痛快,这是我们成人对未来的恐惧。孩子活在当下,而我们活在未来。
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五年级的作文题目是《珍惜》,据说儿子写的作文把批改他卷子的老师看哭了。后来我看到这篇作文时,也哭了。作文本身没有华丽的词句,甚至还有几个错别字,但我想让我们感动的是,在这篇作文里我们看到了他的真情实感,看到了一个12岁的孩子对生命的感悟,是这些触动了我们的心,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一个孩子,对生命、对真相有了探索,对自己的内在世界能了了分明,我们是不是有理由相信他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人生呢?
这学期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珍惜。不管是人或物,或任何东西,总有一天会离我而去,而珍惜就产生在,当有人或其它要离开你之前,你会开始珍惜。
最早一次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是去年我奶奶过世的时候,办完葬礼后,我开始紧紧跟在亲人身旁,希望他们不要也离我而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慢慢地消失了。
第二次,是爸爸的身体一下子变得虚弱,仿佛一阵风就能把他吹倒,珍惜的感觉又一次涌上心头。
第三次,妈妈告诉我,学校要搬到其它地方,重新开始也就不可能有高年级了。我仿佛一尊大师的艺术品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手不停地颤抖着,之前和现在积在心里的情绪,被我压抑着,我艰难地走上楼,打开房门,这时情绪化作泪水流了出来。
晚上我和妈妈谈了好久,最终发现不管事情怎么发展,我们只能珍惜当下的一切——在放学后多和爸爸在一起,打打羽毛球,玩玩扑克,在学校里和同学一起学习,碰到好玩的事情哈哈大笑,认真地听老师讲课,晚上自己认真地写着作业,珍惜着一切。
这就是我这个学期,最大的收获,用自己的能力,珍惜着所有还在的事物。
但养育孩子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成长中孩子时常会面临很多新的挑战,他们会有压力、挫败,如何陪伴他们、支持他们去面对困难,也在考验着我们。
前几天,女儿放学回家,有点闷闷不乐。她跟我说:我的英文录音作业找不到了,你能帮我跟Tina(女儿的英文老师)说一下吗?
我没太在意,反而跟她说:你自己跟Tina说吧,还有你为什么会找不到呢,还记得都可能放在哪里了吗,我可以帮你一起找。
女儿看起来更沮丧了,又把我的手机拿过去找了一遍,可能还是没找到。
这时她哥哥走过来,也给她出主意,教她要怎么去给录音取上名字才能找到。
这时,女儿无助地看着我们,突然奔溃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用拳头捶着桌子,嘴里喊:找不到了,就是找不到了。
我才突然意识到她此刻需要的不是我们帮她去找这个录音,或许她已经试过了所有的方法,她此刻需要的是我们能陪她去面对。
我抱她进了房间,又让她哥哥先离开,房间里只有我们两人。我本来想抱她到床上,但她不愿意,我就让她躺在地上,我也席地坐在她身边,尽可能地把她搂在自己的怀里。
她大声地哭着,有时喊上几句,我也听不清喊的是什么,就搂着她说:是的,是的。哭了好一会,她渐渐地平静了下来。我问她:妈妈抱你去床上好吗,这样可以躺得更舒服些。她同意了,自己爬到床上躺了下来,我也上床躺在她身边。
女儿说:妈妈,我刚刚就是很不甘心,因为我确实已经录音了,可我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说明我做了这个作业。
我感觉到女儿此刻已经意识到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时需要怎么做,可能需要及时将录音发送给老师,或者给录音取上合适的名字方便之后查找等等。现在困扰她的不是以后该怎么做,而是当下她对自己犯错好像没办法弥补的懊恼。
我看着女儿的眼睛对她说:宝贝,你知道吗,有的时候我们不需要任何证据,也会获得别人的信任。我看到女儿很安静地在听。
我又说:妈妈想问你,你确实都做了是吗?
女儿说:是的,我记得都做了。
我搂着她对她温柔地说:那妈妈就相信你做了,不需要任何证据。
一会她哥哥也进来问:小豆好些了吗?我跟儿子说了下情况,问他:你相信妹妹吗?儿子说:我相信,而且我相信Tina也会相信你的。
我看到女儿更加放松了下来,脸上有了笑意,是我们的爱和信任,让她重新充满了勇气和力量。
那天晚上,女儿自己给Tina老师发信息说:我找不到录音了,但我确实做了,希望你能谅解。一会又发了第二条信息:我妈妈相信我,我哥哥相信我,我爸爸相信我,相信你也会相信我的!
一会Tina老师回信息过来:我相信你(还不忘加上一个笑脸的表情)。
就是这样,让我们尽量在孩子们需要我们时能够陪伴支持到她。在每一天与孩子的相处里,让一些真、善、美的语言,一些看到真相的对话变成与孩子沟通的日常。让孩子站在我们的肩上去看世界,就会看得更宽广。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交给像早早田这样的学校,自己就省心了。这是一个误区,我们不希望学校是孩子的避风港。家庭、学校给到孩子的环境是一致的,孩子的内在冲突就少很多,就会将他的能量更多地用在自我成长上,而不是常常要为我们成人的行为买单。
在这么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爸爸妈妈改变了一分,孩子就会改变五分。家庭对孩子来说就是很重要,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影响就是这么大。
如果孩子有问题,请所有的爸爸妈妈们先不要着急改变孩子,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什么需要改变的,看看自己有没有给孩子真正的爱等等。 我的两个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远不能用“成功与否”去评价他们,而且在陪伴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也还有困惑找不到北的时候。
比如至今,面对儿子会玩游戏,有时玩起来无法控制自己的这件事,我仍然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办法。我能够看到希望的是,我和他两个人在面对这件事情时,都在一点点地改变。
我知道这不是简单的我对他错的问题,革命远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这不也是我们要终身学习的意义吗?
但我知道这不是简单的我对他错的问题,革命远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这不也是我们要终身学习的意义吗?
作为早早田的家长,想对所有把孩子送到新教育的爸爸妈妈们说,既然咱们选了这么个新事物,学习就会成为我们的常态。快慢不要紧,在路上就行。
我们的路:从1.0到3.0,更多的人相聚在路上
这九年,早早田经历了1.0、2.0、3.0三个主要的阶段。
1.0时期,我们创立了早早田,那是一个从无到有的阶段,那段时光对我、对早早田来说都很重要。
那个时期,很多时候我们都感觉自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从一开始混乱的午休室,孩子们拿着教具游戏时该怎么处理,如何布置一个丰富的孩子们所需的教学环境,每一次的主题课怎么上等等;到后来逐渐地有序起来,上午的时段进到教室里,看到大部分孩子都在安静地工作,老师们可以从容地观察、协助孩子,很多的课程孩子们参与了进来,许多孩子可以呈现出工作后宁静、满足的状态。
每一个曾经的早早田人都尽可能地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感谢你们。
现在许多早早田的老家长,会很怀念当时我们的家长读书会。回忆起来,那时的读书会我们大概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准备好环境;二是倾听。这样的读书会,成了大家温暖的记忆。
三年多的时间,我们从一个非常小的儿童之家变成了稍微大一点的儿童之家,有两个混龄班,一个预科班,影响了在早早田上过学的几十个孩子和家庭。
2.0时期从2015年开始,那一年很多人从机构发展的角度来看,建议我们可以扩大幼儿园的规模。当时以我们团队的储备,还有在圈内的口碑,扩大幼儿园的规模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我们选择了更难啃的骨头,成立了小学筹备组,经过一番努力创立了小学。
要在管理严格的义务教育阶段建构一个教育理想国,这是一次更艰难的从无到有的过程。
在厦门岛内,风景如画的山林里,一个理想国如梦一般诞生了。四年的建设,这个座落在森林里的学校让很多来参观的人惊叹:这一定是孩子们最理想的学校了。
▲东坪山·早早田森林学苑
2019年10月,因为规划的需要,这个我们一点点建设的教育理想国不得不被拆除。还记得那段时间好多家长、孩子去争取,争取把学校保留下来。大家用炙热的文字表达着对学校的情感,虽然这些文字没能改变学校被拆的现实,但都留在了我们心里。
搬家的时间给的不多,我们顾不上伤心,重新找场地、规划、装修,一个月后孩子们在新的校舍里基本安顿了下来。
但大家对原来学校的不舍,对新环境的不太适应,这些感受也都会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留下痕迹。很多家庭难以承受这样的压力,离开了,最后只有四十多个家庭留了下来。
2020年又恰逢全国的疫情,原来的新生入学计划不得不搁浅,很快学校的收支就难以为继了,早早田这个新教育梦就要在这里停下了吗?
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个时候我们竟迎来了我们的3.0时期。看起来这仿佛是个偶然,但又像是偶然中的必然。是我们这些年来积累的一点影响力,让新的合作伙伴在关键的时候看到了我们,并选择了我们。
▲软件园·早早田可乐蛙幼儿园
▲龙虎山·早早田森林学苑
现在,在我们3.0的这个团队里,有历经新教育艰苦卓绝成长洗礼的教学团队,有多年陪伴支持父母成长的团队,有对新教育好奇要一探究竟的大学学者,还有从事教育事业二十多年、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的教育集团。
我们这群人各有所长,却有着相同的教育目标:将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新教育,稳稳地在厦门这片土地上扎根下来。因为这样共同的教育目标,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从1.0走到3.0,回看早早田成立最初时,自己心里播下的那颗“想利益更多家庭”的种子,正在一步一步地实现着,用早早田自己的节奏与方式。
我也相信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教育里面来,不是因为早早田自身的魅力,而是因为早早田照见了许多人内在的需要。是越来越多人内在的需要,在推动着早早田的发展,教育的发展。 关注生命,关注孩子的内心成长,这将是教育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后记:
人的一生有两条路,一条向外走的路,一条向内走的路。人生的前半程大多需要向外走,因为要安身立命。人生的后半程呢?
早早田开启了我向内走的路。这一路,成就感有多大,困难与挑战就有多大。各种各样的意外接踵而来,“凤凰涅槃”之前对我来说是个词,而现在是真实的体验。我想没有谁为了“浴火重生”要去灼烧自己,可事实是,痛苦确实带来了重生。
当我们内在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扩大,走出既往的格局模式,不再忙碌于一件件的事情,更多地看到彼此,一切就都不同了。
最近,当我接到妈妈的电话,即使是一句简单的问候,我都能够感受到她的温暖和对我的爱。这么多年困扰我的,与父母从依赖走到冲突、隔阂的关系,在深深的愤怒悲伤之后得到了真正的和解。重新感受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是最幸福的事。
所以人生的后半程,可能就是一个和解的过程、接纳的过程,与自己和解,更加地接纳自己,能够爱自己。
我们也就因此而有了接纳他人、爱他人的能力,看到每一个生命里共有的真善美,享受生命的每一个当下。带着这样的感受去生活,去工作,去实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