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消息

曾光如何给板块“泡沫”估值

2020-12-13 14:45:20 来源:南方城市周刊

 

最近关于中概股有没有泡沫的讨论又多了起来,其中焦点是新能源汽车概念股,蔚来一年涨了20多倍,理想和小鹏上市不到半年了涨了4倍。当然还有赛道老大特斯拉,一年涨了10倍。过去一年几乎所有科技股都在上涨,但新能源汽车是上涨幅度最大的赛道。这条赛道有没有泡沫,实质是各家公司的市值是否合理。

 

    有人说,传统的估值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科技公司,理由是,传统企业是按照企业盈利能力进行估值的,比如市盈率;但科技公司的估值更多是来自对未来成长空间的估值,只不过估值被前置了。

 

    美团现在的市盈率将近500,腾讯是50左右,阿里是30多;美团市盈率分别是两大巨头的十倍和十几倍,但市值却是两大巨头的三分之一。

 

    拼多多上个季度首次实现盈利,即使按照今年扭亏计算,恐怕拼多多的市盈率只会比美团更高,但市值也接近两大巨头的三分之一。

 

    说白了,就是盈利能力远远没有传统巨头强,但市值正在高速接近巨头。新能源汽车也是这个局面。在这个月,成立13年的特斯拉已经超越所有车企,成为市值最高的车企;而仅仅成立6年的蔚来汽车,市值已经超过通用、宝马等百年车企。蔚来汽车今年汽车交付量应该在5万辆左右,小鹏、理想不会超过这个数字。而今年第三季度,仅仅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就达到77万辆,是蔚来、小鹏、理想之和的几十倍。当下对新能源汽车看多的一方认为,就像当年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手机一样,新能源汽车必将全面取代传统燃油车。但问题是,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属性完全不同于智能手机。目前智能手机的市场价位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而汽车(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价位从几万到上百万不等。智能手机的价位区间一般在千元左右,汽车的价位区间则是在十万元左右。一千块钱甚至几千块钱对一个消费者来说,价格阶梯要远远小于十几万、几十万的汽车消费鸿沟。换句话说,手机很难在价格上实现“阶层固化”,但汽车作为家庭仅次于房子的大宗消费品,价格区间就是阶层区间。

 

    2019年全球汽车销量大概是9000万辆,而智能手机销量是15亿部。一部智能手机的生命周期是一到两年,而一部汽车的生命周期一般是五到十年,甚至更长。

 

    我想说的是,汽车不仅在销量上比智能手机的天花板低,而且在“换车率”上的天花板也明显低于“换机率”。一句话,新能源车企不可能像智能手机厂商那样通过高举高打实现迅速崛起。

 

    估值前置是对新能源车企股价不断走高的一个说辞,甚至由此得出了科技股的估值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就是用今天的投资去赌车企明天的盈利能力,股价以今天赚1000万美元的能力,被放大成未来赚10亿美元的能力。

 

    但并不是说盈利增长股价就会成正比例增长。百度今年前三季度的盈利已经相当于2017年全年的盈利,但股价只相当于2018年初最高点的一半;陌陌、微博以及金融科技赛道的一众公司等上市公司也存在这个问题,就是盈利还在增长,但市值比最高点时要低。

 

    所以说,估值前置是个伪命题,企业盈利的增长并不与股价成正比,甚至还有可能成反比。现在很多投资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对新能源车企的高估值,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其未来盈利能力的想象,但也仅限于想象。

 

    互联网公司的估值首先是基于用户规模及其增速,但新能源汽车无法做到用户的规模效应,世界上销量最大的车企是丰田,一年不到一千万的销量,这个用户增速放到互联网公司里简直等于零增长,凭什么不能按照传统的估值方法?

 

    盈利与股价成正比的圆满结局,要满足一个条件:必须在在一个足够大的市场形成垄断。互联网公司垄断的本质是赢家通吃。某厂拿下了中国的游戏和社交,亚马逊拿下了中国之外的电商,赚钱能力是建立在“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基础之上。

 

    但无论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虽然赛道都足够大,却做到垄断很难。去年丰田以860万辆汽车的销售规模位居全球各大厂商之首,但它在前十名中的占比只有18%,在全球所有汽车厂商的销量占比可能只是个位数。

 

    有人说智能手机的品牌集中度就高于功能手机的品牌集中度,但如前所述,汽车因为是家庭大宗消费品,品牌和价格定位的区分度要远远高于手机,一家车企很难在高中低三个市场通吃。所以做到苹果手机那样的垄断度很难。

 

    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仅有1千元,连比亚迪都买不起,你让他们去买已经把利润压倒最低、仍然高达近30万的特斯拉?估值前置并不仅仅是希望企业越来越赚钱,而且还要垄断赛道,只有当两者同时成立的时候,盈利才与股价成正比。

 

    至于把低利率时代的到来作为新老估值方式的转折点,也是一种牵强的说辞。把钱存在银行或者购买国债,无论利率高低,都是可以预期的,但把钱投到股市,大形势再好,你的最终受益也是无法预期的,这完全就是两码事,并不是说把钱存起来或者购买国债赚的少了,放到股市就一定赚得多。估值前置本质上是过去几年一级市场的疯狂在二级市场的延续,时代变了,但常识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