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事

张维为:中国崛起的故事很精彩(众生相)

2018-08-30 13:50:01 来源:互联网

 

张维为

“过去三十多年,对中国的预测,一种是乐观的,一种是悲观的。但很有意思的是,三十多年过去,我们回头一看,乐观的几乎都是对了,悲观的几乎都错了。”

2015年,一段名为《中国人,你要自信》演讲视频,火遍网络。视频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以翔实的数据、鲜活的案例,告诉国人:中国正在崛起,中国人,你要自信。

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亲历者、受惠者,张维为凭借独特的学术见解和人生经历,向世界各国讲述中国崛起的光荣与梦想,传达他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自信与乐观。

用脚底板走出来的学问

2011年,一本名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的读物,引发了震动。中国崛起的话题被推向新的高潮,思想界对于作者张维为“中国模式”的见解议论纷纷,有赞声,也有疑问。

面对疑问,张维为很淡定。这种自信源于他丰富而传奇的人生经历——当过工人,做过高翻,后成为学者,走访过100多个国家。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接触过中国的最高层,也接触过中国的最底层,是“用脚底板走出来的学问”。

1957年12月出生的张维为在上海长大。17岁时,他进入上海雕刻二厂,成为一名学徒工。这让他在成为一名学者后,可以真正做到“接地气”。扫楼道的大妈、送快递的小伙、开出租的司机,都是他观察世界的切口。他知道如何用大众的语言,讲解深奥的政治问题。

1977年,“文革”后的第一届高考,成了张维为人生的转折点。他幸运地考取复旦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又攻读了两年翻译专业研究生的课程,随后进入外交部担任英文翻译,开始了与中国“最高层”的接触。

1985年8月28日,张维为第一次给邓小平当翻译。邓小平作为政治家那种罕见的大视野,给张维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已经年过八旬,但是却能敏捷地思考,而且思考的往往是二十年、五十年乃至一百年后的事情,把中国发展的大战略、大步骤都设计好了,这是很了不起的。”张维为回忆道。

担任邓小平的英文翻译,是张维为人生中一段重要经历。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关于中国道路的思考和探索,也成为张维为日后思想的灵感来源。他坦言自己总结的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就是从邓小平的思想中提炼出来的。

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他说“那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年代,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黄金年代,每天都充满变革,各种新政策出台。虽然有很多挑战,生活也很艰苦,但对我的人生很重要,也为我以后研究中国问题打下了伏笔”。

1988年,张维为进入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从事同声传译工作,迎来了人生的第三个角色。在联合国工作期间,他考入瑞士日内瓦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随后在这一大学的亚洲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

此后20多年,他把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研究,特别是通过横向国际比较来进行这样的研究,向世界客观地介绍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尽到了一个学者的本分,实事求是地讲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他非常珍惜自己作为学者的独立身份,不依托于任何体制,不受制于任何利益集团,自由自在地在世界各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中国崛起呼唤中国话语

“新中国解决了‘挨打’的问题、‘挨饿’的问题,现在需要解决‘挨骂’的问题。”张维为说,“中国崛起的故事很精彩,但是缺乏自信的话语进行讲述。”因此,构建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他一直以来身体力行、努力奋斗的目标。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后,张维为对于中国崛起给世界带来的触动和震撼颇有感触。但同时,他也感受到两种强烈的对比反差。一方面,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存在诸多偏见,甚至给人“一片漆黑”的印象。另一方面,国内的一些人,迷恋西方模式。这两种反差使他感到很有必要站出来讲话,将自己走访百国后形成的对于中国道路、制度和模式的自信清晰地表达出来,传递给更多的中国人,为中国人更好地认识中国、认识社会发挥一点作用。

张维为曾亲眼目睹了不同国家命运的跌宕起伏,其中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苏联与南斯拉夫解体。在他看来,这两个国家解体的步骤基本上是一样的:先是在意识形态上被西方话语“忽悠”,然后经济崩溃、国家解体。发展到今天,中国同样面临着这种威胁。因此,中国的崛起一定要伴随中国话语的崛起。

张维为的“中国三部曲”正是建设中国话语的尝试,旨在激发更多人去思考和研究,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评论中国和世界,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在《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书中,张维为提出“文明型国家”的概念,正是为了从中国文化的根上,解释中国制度的合理性,这也是他试图建立的“中国话语”。

不要惧怕说中国模式,这是张维为一直高调主张的观点。《中国震撼》甫一问世,便受到国内外学界、政界以及中国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张维为认为,人们对于中国模式的关注,是这本书走红的社会心理背景。“谈中国崛起、中国模式,这在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最热的话题。”张维为说,“这说明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国人对中国的成绩,问题和未来普遍希望有一种比较全面而独立的解读。应该说,我的一家之言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更看好中国模式

2012年,在欧洲生活了20来年的张维为全家回到上海定居。他用实际行动表示了对中国的信心。

此前,虽然主要生活在瑞士和法国,但是张维为几乎每年都回国多次。2013年,他第一次回到祖籍地南通,深深地为当地的发展所震撼。“江苏的人口等于10个瑞士、7个希腊,在江苏做成功的事情,对于中国和世界都是了不起的。所以,中国震撼,实际上是由无数的上海震撼、江苏震撼组成的。”

中国震撼的背后是中国模式的成功。随着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道路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此背景下,2014年,张维为在“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中,凭借其在西方国家生活20多年,走访100多个国家的经历,从国际比较视野出发,提出了中国模式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

纵观世界二三十年的发展变化,西方模式催生出一系列问题。在西方国家内部,民主常常与债台高筑、运作失灵等联系在一起;在非西方地区,照搬西方民主模式带来的是动乱和冲突。张维为认为,“中国的成功向世界展示了另外一种选择,这就是绝不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坚定地探索符合自己民情国情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并争取在越来越多的方面超越西方,超越西方模式。最终,世界上多数国家都会认识到,跟着西方模式走,路只会越走越窄,而大胆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才可能真正成功。”

2011年6月,张维为教授与美籍日裔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上海以“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为题展开了一场“世纪之辩”。福山是美国著名的自由派学者,其所提出的“历史将终结于西方民主制度”的论断,曾经引发学界广泛讨论。辩论涉及了一系列最尖锐的政治问题,如民主还是专制、法治还是人治、中美政治模式的比较等。张维为在辩论中做出五个重要的政治预测。

2017年6月,在2017观天下论坛上,张维为回望了六年前的那场辩论。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恰到好处地印证了他预测的准确与精当:“阿拉伯之春”将演变为“阿拉伯之冬”;中国崛起是“历史终结论”终结的明证;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仍然坚守中国文化,“世界文化趋同论”将难以成立……

2015年6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成立,张维为出任院长。在研究院成立仪式致辞中,他强调:“希望研究院成为不断产生原创性的中国思想、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的地方,成为与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地位相称的、在海内外都有相当影响力的一流新型智库,成为所有认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研究者的思想家园。”在他看来,中国研究院的成立是一个标志,“中国学界为西方学术和西方话语当‘传声筒’、‘打工仔’的‘时代’即将终结”。

近年来,张维为参加论坛、座谈会,为党政干部讲课,为青年人演讲,接受媒体采访,撰写文章等,奔走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以中国人自己的话语,向国内外公众阐释中国模式,解读中国崛起的背后,也自信地宣告了“中国崛起的势不可挡”,帮助无数中国人树立起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

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张维为用自己的声音,喊出对于中国道路的深深自信。

张维为简介

张维为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被《光明日报》评为2016年中国智库十大人物。

张教授曾在上海当过3年工人,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获日内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博士学位。曾任牛津大学访问学者、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和国内多所大学的兼任教授。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曾担任邓小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走访过100多个国家。

张教授著有《邓小平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经济改革》(英文)、《改造中国:经济改革及其政治影响》(英文)、《重塑两岸关系的思考》、《文明型国家》和 “思考中国三部曲”系列(《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中国超越》)。其中《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书销量过百万,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于2011年9月被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推荐给来华访问的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此书也获得了上海图书奖一等奖(2012)等许多奖项,并被译成英、日、韩、阿拉伯等多种文字出版,广受欢迎。《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一书曾获上海市第十一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张教授的《中国人,你要自信》网络视频点击量数亿,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张教授以中英文发表过大量关于中国政治与经济改革、中国发展模式、比较政治制度、外交政策以及两岸关系的文章。

张教授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5月主持召开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作为政治学领域的代表就理论创新、中国话语建构和新型智库建设等议题作了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