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研究生招生41年增长85倍,疫情下的大扩招能否缓解就业难?

2020-03-06 10:31:55 来源:互联网

 

41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从1978年的1.07万人增至2019年的91.7万人,期间增长约85倍。

对比历年数据,国务院宣布的此轮硕士研究生扩招或将成为4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

在外界看来,新冠肺炎疫情下推出的扩招政策具有特殊的历史使命,即给今年特殊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压力一个缓冲。

以升学缓解“就业难”效果将如何?南都记者就此进行了观察。

研究生招生规模41年增加85倍

2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在国务院联防联控发布会上透露,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比去年可能增加18.9万。一时间,研究生扩招话题引发热议。

据南都统计,自1978年研究生招生培养恢复以来,教育部已实施至少4次扩招政策。实际上,自1989年以来,研究生招生人数一直呈增长趋势,已持续上升31年。

1988-2019年研究生招生趋势图(单位:万人)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据了解,我国成规模的扩招始于1999年,当年扩招以本科生为主。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布通知,决定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招33.7万人。此后,我国逐渐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

1999-2019年研究生历年增幅趋势图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从增长比例来看,1999-2004年期间每年研究生同比去年增幅均超过20%。其中,2000年,也就是高校大扩招后的次年达到最高,为39.32%。经过几年回稳后,在2003年再次上升至32.73%。

由上图数据可看出,我国研究生招生增幅在2000年、2003年、2009年及2017年出现小高峰,分别为39.32%,32.73%,14.46%,20.84%。以18.9万的扩招数目测算,今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或将达110万人左右,增幅为20.6%。与往年相比,并非扩招速度最快的一年。

南都记者观察到,这几次较大规模的扩招也与当年国内环境相关。例如,2003年非典肆虐,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造成“就业难”。

不过,尽管我国研究生规模在持续扩大,但千人注册研究生数却依然较低。

据了解,千人注册研究生数为在学研究生数除以当年全国人口(单位:千人)所得数值。它是反映一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重要指标。

2017年,教育部、国务院学院委员会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其中提到:将保持研究生培养规模适度增长,到2020年,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达到2人,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到290万人。

以2018年为例,当年在学研究生数为273.12万人,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95亿人,测算可得千人注册研究生数值约为1.96。也就是说,每一千人里面,有不到2人为研究生。而30年前这一数值约为0.1。

尽管这些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增长,但千人注册研究生数却远低于其它发达国家。据了解,美国近年来该数值一直保持在9人以上,英国为8人以上。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其文章中分析到,在未来10年到15年时间里,我国要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但必须是在保障质量基础上的规模发展。他认为,我国发展高等教育,首先要挤掉泡沫,意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快速从大众化进入普及化,但高等教育结构和质量问题还比较突出。不强调质量,只追求规模,就可能导致研究生进一步“贬值”。

扩招以专硕为主,近年招生已超学硕

南都记者还关注到,在此轮硕士研究生扩招中,教育部曾明确表示将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即“专硕”为主。

事实上,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我国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10余年来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在逐年增高。

据了解,我国自1991年起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但在实行过程中逐渐出现在职人员攻读比例偏大、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比例偏小的现象。2009年教育部调整研究生招生结构,发布《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打破单一招收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格局,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硕范围。

2009-2018年专硕招生占比趋势图(单位:万人)数据来自教育部

教育部曾表示,这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提升研究生就业能力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梳理公开数据发现,2009年我国专硕招生7.14万人,占硕士招生总人数的15.9%;此后,专硕招生人数占当年招收硕士生的比例不断提高,并于2017年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另一方面,随着扩招及社会认可度的提升,专硕报考人数也在逐年扩大。

2017年发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到,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到2020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据统计,2018年专硕招生占比为57.7%。

与学硕相比,专硕培养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有学者指出,专业硕士的扩招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有助于解决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问题。这也意味着为适应就业市场而生的专硕比学硕可能更具缓冲就业压力的作用。

以“升学”缓解就业压力

此番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的大规模扩招有何特殊考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分析,此次扩招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连年递增,而录取人数不足,报录竞争过于激烈。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在逐年扩大,2020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341万人,比去年新增51万,增长率为17.6%,人数创历史新高。

近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趋势图(单位:万人)数据来自研招网

外界普遍认为,扩招的另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就业压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透露,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874万,又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年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总量压力非常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曾向南都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数量本来已在缩减,加上疫情导致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延迟,就业压力巨大。

从目前已公布的措施来看,扩大硕士研究生、专升本规模,开辟更多中小学教师岗位,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与面向基层就业,加上去年宣布的高职扩招等,对于吸纳一批毕业生,减轻就业压力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

不过也有声音提出,用升学缓解就业压力是否只是治标不治本,将就业压力顺延?

教育部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翁铁慧表示,扩招除了看培养能力外,还要看社会需求,让学生过了若干年后就业不成问题。教育部将扩招重点投放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急需的领域。例如,研究生计划增量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专升本的计划增量将向应用型本科方向发展,如向预防医学、应急管理、养老服务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倾斜。翁铁慧称,经过调研,这些专业今后一段时间社会需求特别旺盛。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次扩招计划没有“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投放在一些重点领域,并且无论是研究生还是专升本都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是较为科学和明确的。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聘研究员、劳动人事学院教授赵忠也在其文章中表示,扩招规模在专业分布上要避免一刀切,应该向就业率高的专业倾斜。今年扩招措施,还要与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技术革命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统筹考虑,扩招的专业要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中长期需求。

赵忠认为,今年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从短期看是为了缓解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但同时应该考虑到这级学生将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为他们的将来负责,也为他们毕业时的劳动力市场负责。

研究生质量管理或将继续加码

此次研究生扩招将带来哪些影响?南都记者关注到,目前国家层面的具体扩招比例及招生计划尚未明确公布,教育部表示将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财政支撑情况,以及高校办学条件等因素,科学确定分校招生的规模,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高校倾斜,这意味着并非所有的高校都将扩招。

但对于考研学子来说,此次扩招无疑将让一批人从中受益。据了解,目前已有多所高校透露将调整招生计划。例如广西大学表示,预计今年硕士招生计划比2019年有较大幅度增加。南京邮电大学也透露将在2020年拟招生计划基础上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

此外,湖南省此前发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十条措施》透露,将积极向教育部争取支持,2020年全省增加5%研究生招生计划,将专升本录取比例扩大1倍以上。上海也已宣布市属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总量增加15%。

上述消息都将给2020届考研学子带来利好。不过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担忧:学生规模增加,师资能否应对?高校基础设施能否支撑?学生质量、学历含金量是否会下滑?

实际上,这些担忧不无道理,南都记者观察到,因研究生扩招准入门槛降低等因素导致的生源质量、培养效果参差不齐,管理服务漏洞等问题屡屡曝光。另一方面,高校清退学生的消息频出,学术整顿也在不断加码,严把“毕业出口关”成为教育部近年来对大学生质量管理的发力方向。此次扩招也将给部分高校研究生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从培养力量和承载能力来看,官方数据显示,全国现有44万左右的研究生导师、1.2万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其中近年来新增2000多个硕士点。

教育部称此次扩招规模是在精准测算现有培养能力基础上作出的计划,同时也明确表示要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关,将指导各有关招生单位以质量为核心严格招生培养管理,扩招以后必须要高质量完成招生和培养任务。这也透露出研究生质量管理的严格趋势还将持续。

赵忠在其文章中分析到,对此政策细化时,应该从人才培养质量、市场需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几方面入手,让短期性的政策措施更好地为国家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目标服务。

他认为,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相关部门在制定扩招计划时要避免撒胡椒粉,而应该向师资队伍水平好、办学质量高的高校倾斜;高水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充分发挥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政府和高校、科研科研院所共同努力,在完成扩招规模的同时保证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