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消息

读《神阙辉煌》 学习来辉武精神 第一章来辉武之为了神奇的传说

2022-05-31 10:05:48 来源:互联网

 

为了神奇的传说

这是武盾、魏军笔下的来辉武——

来辉武,1949年出生在毕塬脚下的一个清苦的农家。肉体、精神以及经济拮据所带来的痛苦几乎伴随他度过了整个童年时代,因而从初中起他便对中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十七、八岁,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富憧憬和向往的年龄,是一个人着手实施自己梦幻中的鸿鹄之志的开端。公元1966年,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性浩劫降临了。在一片红色的热浪中,在漫天的旗帜声、口号声、喇叭声的杂乱世界中,来辉武索性把自己关在一个幽静的小天地里,这并非是他当时对这场运动已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而是觉得一个人不应无谓地耗去其宝贵的年华。于是他在这块与世无争的一隅之地开始继续延伸他那唯一的嗜好——中医药学。在属于自己梦的王国里,遨游于李时珍和孙思邈之间。

来辉武常常站在毕塬上,面对一个个硕大的帝王陵深思:难道历史留给我们的只是这一个个长满荒草的巨型覆斗体和圆锥体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难道却要让这一个个黄土塚划上句号吗?祖国中医药学这朵奇葩难道不应在世界文明史里继续开放吗?

如果这些是来辉武初期思维根基的话,那么有意识、有目的地全身心投入并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思维,则是在他以后二十多年从事地、市、县党政工作时才逐步形成的。由于工作关系,来辉武有机会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山区、深入社会的最底部,亲眼目睹由人类无法抗拒的疾病所导演的一幕幕悲剧。那些在疾病魔掌中挣扎的凄苦表情和绝望的呻吟;那些被白衣天使告之曰“无可奈何”而残存在人间的弥留目光,以及那些在疾病面前无能为力而败倒在其脚下的躯体所堆成的一座座坟茔,都在来辉武这位中年汉子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人类的痛苦固然很多,但最直接的痛苦莫过于自身无法抗拒的疾病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死亡。据国家卫生部最新资料统计:我国平均每天死于慢性病者约一万三千人。以此类推,那么一个月,一年呢?

疾病虽然是不可避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排除它、推迟它、减轻它,延长人类自身寿命的可能性却是存在的。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然而令人类愈来愈赶到烦躁和焦虑不安的是:因为疾病本身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心理痛苦,而解除这种痛苦往往又必须采取更加痛苦的手段。人们渴望着有那么一天,在消除由疾病带来的痛苦时,出现一种非痛苦的方式或手段。

面对人类在这一重大的课题,一个色彩斑斓的梦幻,在来辉武的胸中急速地酝酿:能否配制一种价格低廉,医治病状范围较广,手段简单而无痛苦感的强有力的药剂呢?

这是孤帆笔下的来辉武——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类就一直在拼力为自己的健康与生存进行顽强的斗争。进入了现代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旧的疾病尚未根除,新的疾病又不断产生,有时甚至猖獗至极,夺去了许多人的宝贵生命。又有多少医学科学家发誓,要征服那些害人的恶魔,但常常事与愿违,遗恨终生。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中,还常处于被动的防御状态。

科学研究资料表明:人类对自己生命的利用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限度,人可以活到300岁。

这对于仍处于防御疾病状态的人来说,只是一个十分美妙的传说而已。

当前,世界医学出现两大殊异的情况。一种情况是:自古以来,人类治疗疾病的历史,开始是一种原始的天然治疗方法,续后发展到用化学合成药物治疗。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发现化学药物给人类带来了另一种副作用,即人为的体内污染,影响了体内的自然平衡状态。因此,各国专家学者又着手研究重返大自然,寻找新的不吃药的治疗方法。另一种情况是:在诊断与治疗这两大医学系统中,诊断技术以B超,CT为代表,取得了惊人的突破,只要采用层析技术断层扫描,就能清晰地发现隐藏在人体器官组织中的各种病变;然而,在治疗技术上却步履蹒跚。

因此,现代科学家们冥思苦想、费尽心机,把目光投向古希腊和中国的传统医学上,希望从中建筑新的治疗方法,中国的医学家们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至今未获得突破性进展。

许多科学家们不得不这样预言:一种卓有成效的自然疗法,只能到二十一世纪才有可能诞生。

然而,一个成功的尝试出现了,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岁月里,在有过四大发明的中国——

一个生活在陕西渭河流域的关中汉子,脱颖而出,奋然而起,为人类防治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他受益于“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古训,从上下五千年的医学史料中,从民间蕴藏的丰富医学知识中,采撷数百种“内病外治”、“外病外治”的秘方,集500名寿星的长寿经验,对中医药物广收博采,亲尝无味、辩四七,遵古配伍、炮制、归经之法,而不拘泥于古,经历数十载研究,发明了“505神功元气袋”。该元气袋的使用方便,对准神阙即可。人身之经络,不管手足三阴三阳,皆在胸腹交汇,内联五脏六腑,外连四肢皮毛,药物通过皮肤的吸收,在经脉交汇处循经而运行,使气味寒热的治疗作用正好和体内气机失调相吻,改善体内气化功能,使之逐日发挥效能,阴阳不协调的状态得到改善,以符合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升者降之,降者升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治疗原则。505神功元气袋不愧为中华民族医药宝库中的一支自然疗法的奇葩。它的问世不只是对祖国人民保健事业的贡献,也是世界人民的福音。

这个关中汉子是谁?这一重大发明的发明人是谁?他叫来辉武,42岁。他不仅是一位伴着朝阳、迎着风暴的勇敢登山者,而且也是一位不畏艰难险阻、立志为人类做贡献的优秀科学勇士……

中国医药史将庄重地记下这个名字——来辉武!

42年前,他降生在位于秦岭之北、渭河之滨的陕西省周至县。儿童时代的他倍受饥饿之苦。虽然天性机敏聪颖,但身体孱弱,常遭病魔的蹂躏。切身的病痛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亮起了救人于病苦的信念。稍谙世事,他就开始在祖国中医学的海洋里泛舟。我国数千年的医学著作,书目中记载的就有五、六千种之多,加上散见于经、史、子、集、小说、笔记以及道藏佛书的医学资料,俯拾皆是。夜深人静时,他常常亮烛夜读,在医海中泛舟……

他生活在农村,亲眼目睹了广大农民进城就医难的现状,特别是一些病人因耽误了打针吃药而病情加重,以至丧生。从中国的农村现实生活中出发,他萌发了研制一种不用打针、吃药就能救人于危难的念头。防病患于未然,是医学中的最高目的。患了病才诊治不能说有亡羊补牢之过,但毕竟只是消极的作法。防治并重,以防为主,确立了这种医学思想和行医宗旨,他像是在茫茫的医海中望到了通往理想港口的灯塔,他要在抗病防衰、健体壮身上做大文章。这一年他自费订阅90多种医学报刊,四处奔走,以重金收购,收集民间偏方、验方、秘方上百种。为了理论上完善自己,他借钱参加了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和中药刊授学院。然而他碰到了一个难题——面临着从仕从医的选择。

20岁,他在户县八中任教师兼校党支部委员、团委书记、民兵连长和校办电机厂厂长;26岁时调户县县委做机要秘书;30岁又调咸阳地区秘书科工作,又被调到户县主持县委工交部和政府经济委员会党委工作;37岁时,又被上级调到咸阳商业局负责体制改革……

他追求的人生境界不允许他心有旁骛;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医学使命和“为民造福”的目标。在他官运亨通的那一段,他除了忠于职守还潜心研究中医药。他庆幸自己一开始的选择——献身于人民的保健事业。为了支付学习和研究的费用,他一再节衣缩食,白水就干馍往往就是一顿饭,工作学习通宵达旦,废寝忘食,仅笔记就达数十万字。《内径》、《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被他研读多遍。

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他的双脚踏遍了渭河两岸的沟沟坎坎和秦巴山脉的纵岭侧峰,并多次远涉新疆、北京、上海等地。这需要怎样的毅力和执着!

这是邱祖泰笔下的来辉武——

说起来人们会不相信,这项大事业,来辉武竟是在8平方米的住房内开始的,资金也仅仅是他两位数的工资。

他下了班,利用一切时间,攻读着古今中外的著作,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到国外的资料,同时也开始上函授和刊授大学。书费、学费耗尽了全部工资,吃饭成了问题,他便从外县家中背馍来,顿顿开水泡馍加一撮盐。日复日,年复年,当妻子来看他时,他已是瘦骨嶙峋。

当他支撑不住,病倒在床上时,仍整天想着人类衰老的原因。衰老怎样延缓,有人说,他要生在两千年前,秦始皇在咸阳便会找他去寻长生不老药的。他信心十足地回答说:自然规律不可抗拒,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然而,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充分调动人体内的潜在能量,结束“出生不满百”的历史是可能的。一个刚进入30岁的青年,选择了这种摸不着边际的事业,这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当他处在病困交加,身无分文最艰苦的时候,仍不失远大抱负,他在日记中写道:“小草步调固然细微,但脚下却拥有整个地球。”

他研究的对象是老人,当了解到新疆、四川、内蒙古有不少寿星时,他顾不上人们的白眼和“钉子”,四处去借旅费,有一位著名的老中医独具慧眼,听了他独树一帜的理论和观点,立即解囊支持。

寿星大都分布在远离闹市的偏僻地区,他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无人迹的戈壁留下了他沉重的脚印;风沙迷漫的古道响着他的呼喊声。当他获得一丁点材料,便会像孩子似地欣喜跳跃。

跋涉,沉重的跋涉。他的主攻方向,从老年学的几十种课目中,逐渐集中到长寿保健与养生之道方面。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中,留下了广播、深奥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活的资料,需要系统地总结分析。从30到40岁的10年,人生长河中短暂的一瞬,然而来辉武在这短促的10年中收集了505位寿星的资料,研究了大量古今中外文献,但按他的话说,是刚刚摸到当今科学领域最难攻克的生命科学的大门。本文摘自《神阙辉煌》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