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韩国发布了第2023-359号公告,拟修改《食品法典》部分内容,明确强化生食鸡蛋沙门氏菌管控标准。针对沙门氏菌管控,其修改内容集中在用于生食的鸡蛋的沙门氏菌标准:“在现有的1种沙门氏菌种类(Salmonella Enteritidis)上增加2种(Salmonella Typhimurium, Salmonella Thompson)。”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根据相关统计,沙门氏菌造成全球每年约1.15亿人患病。在我国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中,沙门氏菌占比约70%~80%,估计我国食源性非伤寒沙门菌病每年发病约903.5万人。
“所有人都是沙门氏菌易感人群,免疫力低下的儿童、老人、肿瘤病患者等更易感。人类感染沙门氏菌后,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发热、腹痛、呕吐等胃肠炎症状,少数小孩、老年人和免疫力较差的人感染可能造成菌血症而危及生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闫梅英在由国家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创新联盟主办的蛋品沙门氏菌防控研讨会上表示。
在近期举办的以“预防食源性疾病,助力全民健康”为主题的首届沙门氏菌预防与健康促进专家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疾控中心、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等的专家也发出倡议:家长要注意预防沙门氏菌对儿童健康的侵害,社会各界要携手做好预防沙门氏菌危害的健康科普,提高大众食品安全防护意识。
鸡蛋作为我们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是沙门氏菌的主要载体之一。沙门氏菌在蛋鸡与鸡蛋之间不仅存在着种类传染的垂直传播,在鸡蛋的存放中也易出现“横向空间传播”。沙门氏菌在冰箱中可以存活3-4个月,若将携带有沙门氏菌的鸡蛋放入冰箱,容易造成其他食材的污染。
因此,控制沙门氏菌是鸡蛋食品安全面临的风险和问题。结合全球蛋品发展趋势及国内蛋品消费趋势来看,蛋品品质日益上升为鸡蛋消费新方向,对鸡蛋沙门氏菌管控的建立迫在眉睫。
“过去10余年间,我国蛋鸡沙门菌防控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需要看到高品质鸡蛋的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种鸡沙门菌的源头净化,到规模化蛋鸡场科学、系统的沙门菌防控技术环环相扣。”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安云在由国家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创新联盟主办的蛋品沙门氏菌防控研讨会上表示。
因此,从源头防控沙门菌污染、保障蛋品安全,严格而健全的鸡蛋沙门氏菌管控标准至关重要。
“中国一直非常重视沙门氏菌的防控。在相关的食品安全规定中,对防控沙门氏菌有着严格的要求,但在鲜鸡蛋领域,还缺乏针对沙门氏菌的源头防控标准。”在首届沙门氏菌预防与健康促进专家研讨会上,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国家蛋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杨严俊在首届沙门氏菌预防与健康促进专家研讨会上说,“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蛋品沙门氏菌管控方法和标准,建议从种源、饲料、孵化、养殖、鸡舍环境、人员流动、产蛋、包装、运输等全产业链对沙门氏菌进行防控。”
实际上,国内企业早已开始了对鸡蛋沙门氏菌管控的探索和应用。2021年,由国内“可生食鸡蛋”品类开创者“黄天鹅”联合产、学、研、商,共同发布了可生食鸡蛋团体标准。
该标准涵盖蛋鸡养殖生产8大环节、24个关键控制点,从蛋品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管控沙门氏菌,让每一枚鸡蛋都不含沙门氏菌,保证了鸡蛋的高品质和安全性,也让消费者可以安心制作各种非全熟鸡蛋料理。
随着夏季气温升高,沙门氏菌越来越活跃。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护措施,减少沙门氏菌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