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因开放而生,更因开放而兴。因此,上海的社会治理创新承载着探索经验模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话语、展示对外开放形象等多重使命。为更好地赋能基层、总结经验、推广成果,7月30日,“漫谈·幸福淮海TALK”第三期——国际社区治理“淮海新天地模式”专家恳谈会在复兴中路上的唐宁书店顺利举办。恳谈会邀请到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邓科、上海《宣传通讯》主编田冰、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唐有财、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陈荣武、上海理工大学教授赵欣、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薛泽林、黄浦区新联会会长兼海燕博客理事长段利丽等。
恳谈会中,嘉宾们首先高度肯定了淮海中路街道在国际社区治理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田冰主编认为,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淮海新天地国际社区建设正是落实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
(田冰发言照片)
“国际社区的治理并不意味着要自成体系,而是要打造零距离家园建设的国际社区范式,这就意味着要将在全区甚至全市形成的一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在国际社区中得到恰当的应用。淮海新天地国际社区富有历史的厚重感和现代的时尚感,彰显了中国社会治理的智慧,也是理解黄浦和上海社会治理实践的重要窗口。”唐有财教授如是说。
(唐有财发言照片)
此外,嘉宾们还高度评价了“淮海新天地模式”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薛泽林研究员认为:对于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城市,人口结构的多元化、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更需要发挥社区的统合力,通过硬件和软件的协同提升,构建起以生活为中心的社区工作闭环,以此形成有向心力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在这个意义上,“淮海新天地模式”的实践是立足上海融合发展特质的典范,在上海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中具有珍贵价值。
(薛泽林发言照片)
陈荣武教授总结了“淮海新天地模式”的三点成功经验:一是始终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最根本保证,把党建引领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始终;二是通过强化“零距离家园”工程等社区自治阵地,激发多元社群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三是注重总结研究和凝练提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因时因势推动国际化社区治理模式不断升级。
(陈荣武发言照片)
赵欣教授发掘了淮海新天地国际社区治理中蕴含的“三个把握”工作要领:把握住了尽精微的社区调研和致广大的时代变迁双重属性;把握住了党建引领下国际社区治理结构和治理过程的核心要素;把握住了市中心老城厢地区建设国际社区的优势和资产。
(赵欣发言照片)
随着全面对外开放进程的推进和外籍人士入境限制的持续放开,如何弥合常规治理制度安排与境外人士需求之间的沟壑成为一个治理难题。在以段利丽理事长为代表的新阶层人士看来,国际社区治理不仅要“走进去”提供服务,还要想办法将其中的居民请出来,激发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
(段利丽发言照片)
“淮海中路街道有着逾百年的国际社区发展历史,我们唯一不变的、始终关注的是国际社区里面的人群和他们的需求。现在我们的国际社区工作法还不够完善,今天各位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帮助我们继续丰满这个工作法。我们将始终以‘融’为核心,通过工作模式的不断优化升级,打造一个真正‘融通中外·近悦远来’的国际社区。”邓科副书记总结道。
(邓科发言照片)
据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淮海中路街道结合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围绕以人为本、建强阵地、做精项目、文化交融,高标准开展国际社区治理试点工作,发布了全市首个国际社区中英文版住户守则(《翠湖天地·邻里之约》),成立了全市首个国际社区治理专项基金(翠湖基金),逐步形成了以“融”字为核心的“淮海新天地模式”,全力打造人人融入、人文融通、人群融合的“三融”国际社区。为提升“淮海新天地模式”的影响力,街道将持续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从“多元融合”处落笔,向“共建共享”处深入,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奉献、人人负责和人人共享,全面提升国际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合照)